陕西一学者挑战传统“军阵说”——
兵马俑是秦始皇近臣侍卫?
“经考证认定,(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群俑,并非像现在认定的那样是‘兵马俑’、‘军阵’或者‘宿卫军’,而是唯始皇帝方能拥有、方能动用的近臣侍卫系统,即‘郎系统’真人真马真车及其装备的复制。整个场面,是始皇帝出入或即将举行礼仪盛典时基本范式的生动写照,而并非所谓‘兵强马壮的秦国军队的形象记录’”。
最近,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刘九生发表3万字的论文《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对秦始皇陵陪葬坑发现的“兵马俑”身份提出质疑。这是秦兵马俑发掘三十多年来关于“兵马俑”身份首次出现的“另类”声音。
新观点:兵马俑是“郎”不是“兵”
刘九生在论文中指出,“兵马俑”的身份,不是一般军队的“兵”,而是侍卫系统的“郞”。作为一种建制或体制力量,“郎系统”包含“郎与郎制”,更确切地说至少包含了通常所谓“三公九卿”之“九卿”中的奉常、郎中令、卫尉三个系统。他说,“郎系统”关乎秦国之兴与秦朝之亡。至于郎系统所赖以安身立命的一至四号陪葬坑,更是各有原型,对应秦标志性建筑,不仅对判断近臣侍卫郎官俑的身份不可或缺,而且对考古学本身而言亦非常之关键。他认为,四号坑对应祭祀或礼仪场所,三号坑对应宗庙,二号坑对应宫厩,一号坑对应宫城即骊山园。刘九生认为,以普通的兵作“俑”,违背古人观念。在古代中国,作“俑”须近亲、故旧、卫士,而非一般人。
从群俑的身高、肚形、着装来看,当属上层精英。一号坑“前锋部队”的204件所谓“步兵俑”,身高175—200cm,二号坑的116件“骑士俑”身高180—190cm,三号坑的“俑”均在175—190cm,这大大超过了中国人一般的身高。刘九生还发现,这些俑都有“啤酒肚”,其发型均十分讲究,衣裳鞋袜制式做工讲究、色彩绚丽,可以推断这些“俑”均是享受特权、养尊处优的秦人上层精英。
刘九生详细解释了古代的郎及郎制度,指明秦俑形象实质是在冥间模仿现实生活中秦始皇出行典仪等活动、郎官贴身侍奉护卫场面的翻版。刘文旁征博引、反复论说,予以大量的引据和佐证。
争鸣:兵马俑数量众多,很难与“郎”对应
对于刘九生的新观点,有专家认为,“兵马俑”的称呼不太完备,赞同称为“郎系统”的观点。但也有专家认为,“兵马俑”已经成了约定俗成、更合适的一种叫法。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仲立研究员曾主持过兵马俑二、三号坑的发掘,从事秦兵马俑考古研究20多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兵马俑”的取名是以这批出土的陶俑兵士为基点研究得出的结论,经受过国内外学界的推敲。它的装扮、衣着、所执的兵器,以及组成的阵容形式,都说明它是一批军人;而“军阵”是一批考古学家集几十年的研究得出的主流结论,此前还没有人提出过反差特大的异议。至于“兵马俑”是“象征秦国的军队”,还是“象征保卫京师的卫戍部队”,会有不同看法。
张仲立告诉记者,“郎”的身份要比普通士卒高。一号坑出土兵俑包括修复好的有1000多件,与“郎”对应不起来。张仲立说,“郎”说到底是个官,是保卫宫廷的,有一些是保卫皇宫的,不是一般人能做的,而“卫尉”保卫的范围大得多。一号坑中出土的1027件陶俑,没有几个当官的,大部分为普通的士卒,用“郎”是对不上的。历史上并没有“郎系统”,“郎”是宫廷、宫城层级的保卫,能否用“郎系统”来概括是个问题。
张仲立认为,在秦始皇陵墓中或者秦陵的附近,将来出现“郎”俑倒是有可能的,但不会有一、二、三号坑这么大的规模。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贾二强告诉记者,对推出刘九生的观点,他们非常慎重,专门开过研讨会,邀请多位高水平专家质疑、讨论,反复补充完善。他说,刘九生对此研究了二十多年,论文前后改了无数稿。“我认为他的观点能成立,为秦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要比现有的‘兵马俑’观点合理。秦兵马俑的发现已经35年了,但我们的研究始终是在原来的观点上打转,跳不出来,没有新的解释。我们希望,刘九生的新观点能推动兵马俑的研究,推动秦汉史甚至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本报西安4月15日专电 (驻陕记者韩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