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由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铁三角导演”共同指导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在海南省海口市西海岸的印象剧场正式公演。230多名平均年龄19岁的海南岛青年男女会用他们真切、质朴的表演,用奇特的时空交错感、轻松愉悦的互动性,为观众传达亲近大海、放松心灵、尽情拥抱生命之美的理念。《印象·海南岛》是继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后,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创作出的首个印象系列作品。也是继《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雪山篇和《印象西湖》之后的第四个印象系列作品。《印象·海南岛》的推出,填补了海口无夜间旅游项目的空白,为海口打造“阳光海口、娱乐之都、品位之城”注入新的活力。 中新社发 刘鹰 摄
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三人谈
4月12日下午三点,海口喜来登酒店。记者受邀参加《印象·海南岛》的新闻发布会。来自70多家媒体的100余名记者汇聚于此,镜头的焦点是“铁三角”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继奥运会后,如何精心打造“印象·海南岛”?
记者:请三位导演谈谈这部剧最大的成功之处在哪,她和前面三部“印象”有何区别?
张艺谋:如果拿《印象·海南岛》与其他三部印象系列作品比较,我感觉,前三部作品是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结合的表演,而《印象·海南岛》是较独特的,是休闲的风格,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个风格是不可多得的,除了海南外,在其他地方都不能得到共鸣,而且和未来的演出项目相比,《印象·海南岛》的风格也将是独特的。 阳光、大海、沙滩、快乐的人,人类文化到了最后就是天人合一。对自然的呼唤与回归,是人类本能的期待。《印象·海南岛》表现的是轻松、娱乐、休闲以及亲近大自然的主题。如果观众在看演出的过程中,能把城市带来的烦恼、喧嚣丢在一边,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受到快乐就够了。
王潮歌:到底怎么体现海南?在开始创作的阶段,当地一些同志建议加进“黄道婆织布”、“红色娘子军”等等元素。我们理解这些想法,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站在更高的高度表现当代社会进程中的海南?经过反复推敲,我们把主题定在了“蓝色的海、黄色的沙滩、绿色的椰林”,坚持了这样的形式。
记者:“印象·海南岛”的难度与奥运会相比怎样?
张艺谋:我想我一生中,难度最大的挑战就是奥运会了,但这个项目也很难。潮歌与樊跃攻克了很多技术问题。比方说舞台与水的设计非常了不起,一点都不输给拉斯维加斯的那个。
记者:众所周知,营造水的效果非常困难。那么,“印象·海南岛”又是如何营造出梦幻效果?
樊跃:演出最难得的地方是大海的营造。我们的演出是在晚上,可是展现夜间大海的效果很困难。我认为观众期盼中的大海是梦幻的,是理想的,是童话里的大海。要刻画出这一点很难。我们使用了影像艺术、表演艺术、垂直空间三层技术来营造这种梦幻效果。很多人都在惊叹为何海水转瞬即来,瞬间又消失。奥秘就在于舞台是纱网结构。这也是我们在无数的实验中摸索出来的。
记者:“印象·海南岛”哪个过程最苦?
王潮歌:整个过程都苦。我们和演员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是十几个小时。有时一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尽管海南岛是亚热带地区,但在海口还是有四季的。我们的表演完全在户外,寒冷、日照,我们要一一忍受。再次是心理压力,特别是我们的年轻演员们,他们没有经历过风风雨雨,面对如此多的关注目光,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现在作品出来了,我们流泪。眼泪不是委屈,不是痛苦,而是“我们终于成了”的喜悦与感慨。我相信我们尽力了,观众会喜欢。
记者:辛苦的过程中是否经历过感动?
王潮歌:我记得当初红军岛升降那个细节一直处理不好,我就说让演员都回去,老师们自己下水实验。忽然一位工作人员跟我说:“你看门口!”门口处,所有演员默默站在那里,要求跟我们一起下水实验。无论我们怎么劝,演员就是不走。观众看到的是精彩,我们体味的是辛苦与感动。
记者:您几位给这部作品打多少分?
王潮歌:从作品的风格和我们对这部作品的情感上,我觉得应该打100分,但从导演的艺术追求上来看,我们永无止境,暂时打90分吧!
张艺谋:我给我们团队打100分。印象系列的创作难度在于两点:其一,要在一年之内从无到有打造一个全新剧场。二是成就一个专业剧团,要将三四百名没有表演经验的年轻人在一年之内训练成才。二者都是没有先例的。
樊跃: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营造出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效果,我决定奖励给我们自己100分。
记者:在您以前的“印象”系列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元素,而在“印象·海南岛”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时尚、休闲,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张艺谋:我们对于当地文化应该有更广泛的认识。以前在刘三姐系列里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子。而在海南,我觉得文化在这里就是阳光、沙滩、海水,就是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的文化有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部分,就是天人合一。我们就是这样理解海南文化,就有了这样的作品。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演出中,出现了手机、拖鞋、浴巾等道具,有什么深意吗?
樊跃:手机这一道具对主题阐述特别准确。“印象·海南岛”本身就是在讲述轻松主题。借助这一道具,主题设定就特别清晰,很容易便找到主题。现代人,手机谁都离不开,没人联系几天都受不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很深刻。
张艺谋:手机、拖鞋、浴巾,这些元素的运用实际上反映的是后工业时代人们对生活的焦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面对未来的态度都在这里有所体现、呼应。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工业品,我们在利用他们的时候也被套上枷锁。回归是人类本能的期待。观众们看后反响强烈,突然觉得怎么也像我想的那样。就是因为这些是人类的本能需求的召唤。“印象·海南岛”把导演思考在艺术中放大,给观众以自我思考的欲望。
记者:全国有那么多城市,为什么选择海口做这样一部印象剧?
王潮歌:我们选择何处做印象系列都是互动性。一般都是接受邀请后进行考察,来看这里有无意境,有无发展空间。从立项到今天,海南省、海口市政府寄予厚望,付出很多,我们非常感谢。经过考察,海口的地理位置和盛情让我们决定留下来。目前海南正在创建国际旅游岛,我们希望这个项目会给旅游岛带来好处。
记者:您看好“印象·海南岛”的未来吗?
王潮歌:我们的《印象刘三姐》,每个晚上有6000名观众,预计这种火爆会从现在持续到“十一”。玉龙雪山系列一天也要演三场。市场效果证明我们的作品,大家愿意来看。以此类推,“印象·海南岛”的成绩也应该不错。这种不错将体现在观众口碑、效益、文化产业的推动上。
记者:几位都是合作已久的大导演,如何评价对方?
樊跃:王潮歌直来直去,比较火爆,同时又像大海一样包容性强,能够拉动事件进程。她为人非常细致,很擅长与演员互动,建立关系。对于张导演,我是永远也学不完的。每一次见到他都有新奇、鼓舞之感,都能从中找到一种力量,让我继续努力下去。他很高大,但他很低调,跟他相处是一种幸事。
王潮歌:一直在崇拜、学习他们。上大学就看张艺谋电影,没有想到居然可以合作。感激命运让我们在一起。越接近张艺谋,我越崇拜。他艺术才华天分高,为艺术可以抛弃一切。我吃惊于樊跃的灵感。他的想法初听很疯狂,慢慢咀嚼很有道理。樊跃像牧师,经常给予我启迪。
张艺谋:铁三角”牢固合作成功的基础是包容。或者换言之,是王潮歌、樊跃更多地“包容”了我,更多地承担了印象系列的主要操作,我的合作伙伴成千上万,潮歌和樊跃是最好的。比如,“水中红绸”是潮歌和樊跃当年原创的,用在了《印象-刘三姐》中,所有人都夸我,他俩从不解释。于是,集万千宠爱于我一身。对此,我深深地感谢他们。我跟他们俩自刘三姐系列相识合作到今天,他们是最好的合作伙伴。最好不仅仅是吃苦耐劳,还在于艺术素质。他们是我见过的所有导演中做大型活动艺术素质最好的两位。
记者:工作中,你们是怎样分工的?
张艺谋:在北京奥运中,他们两个就是核心创作小组中的一员,全程跟进。从最小的细节到大手笔,事无巨细,他们都参与讨论。他们跟我一起负责总体思想的策划,我们出了创意,然后交给非核心团队实施。
王潮歌:我们三个人不分工,创意不一定来自谁,反正大家意见不统一就讨论。讨论的过程都是激发对方灵感的过程,都是思维爬升过程。等我们的审美观点相同了,一个好创意就出来了。
记者:现在“印象·海南岛”大功告成,下一部印象剧会在哪里?
张艺谋:现在有十几个城市在排队等待我们去拍下一部印象剧,国内国外的都有。下一步有可能是武夷山或是舟山普陀岛。我们的工作方式的确很特殊,不仅要重新打造一个剧场,更要培养一批非专业的演员,也就是剧场和剧团都要白手起家。
记者:看过《印象·海南岛》的一些观众觉得这个剧里“印象”太多,而实质的内容较少,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张艺谋:我认为一切要看市场需求。《印象·刘三姐》现在每晚演两场,共接待六千观众;《印象·丽江》是一天演三场;《印象西湖》也是每晚满场。我相信“印象”的风格已经形成,这是观众已经认可的了,只要我们能保持节目的质量,做到每部都有完全不同的风格样式,市场就会一直好下去。
记者:请问张导演,您还做电影吗?
张艺谋:我的主业是电影,“印象“是副业;王潮歌、樊跃的主业是“印象”。我在“印象”中只能是宏观的把握和指导。具体的还是要由他们去执行。今年五月末六月初,我的新电影会开拍。正如传言所说的,我的这部新电影里会有小沈阳。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是个新的题材,是那种幽默诙谐的喜剧题材。我将把喜剧元素与我擅长的风格进行一加一组合。该电影将在年底上映,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看了很多二人转,我觉得二人转演员的能力很强,希望这次合作可以擦出艺术的火花,达到1+1>2的效果。
本报记者 陈大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