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各地“文化热”扑面而来。但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些地方在打造文化品牌过程中缺少理性,显得浮躁,容易进入“误区”。有些地方不去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特质和个性,打造真正符合自己区域身份的“文化品牌”,而是盲目追风、刻意模仿。
记者看到不同区域的文化品牌似乎都像用一个模子复制的,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 越来越模糊,诸如“山水城市”、“运河之都”、“温泉之乡”的称号随处可见。据了解,有十多个地方争抢牛郎织女文化资源,三个地方争夺女娲故乡称号,七八个城市争办诸葛亮节。文化品牌被十几个地方争抢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同质化的博弈中,有些地方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自己独有的文化资源和特色丢失。名目繁多的大小“节庆”随处可见,大同小异的“会展”比比皆是,相近相似的“文化产业园”相继动工。以动漫产业为例,不少地方不惜花巨资打造各种动漫产业基地,各种动漫节、动漫展、动漫赛事此起彼伏,不经意间冒出30多个动漫产业园区、5400多家动漫机构。
地方特色是一个区域文化的灵魂,它既包含物质层面的、制度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青岛之美在于海韵,义乌之美在于商风,西安之美在于古朴,成都之美在于闲适。这些城市的文化,都具有独创性和不可复制性,是从本土独有的文化内涵中精心提炼而成的。可以预测,缺少内涵和思想深度的“模仿品牌”,在同质化的恶性比拼中,兴起得快,消失得也会很快。
怎样才能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记者认为,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以宽广的视野和高端创意,准确为自己的区域定位,对本地区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从自身优势出发,突出原创性,打造优势和特色,切忌去“复制”别人。要让“硬实力”和“软实力”资源优势实现最佳组合,根据自身的人文资源、经济基础,打造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为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报记者 邢兆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