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建议恢复繁体,有人认为应进一步简化
汉字该繁还是简?
最近一段时间,汉字使用及相关政策问题受到很多人关注,有人提出恢复繁体字的意见,也有人主张将汉字更为简化。关于文字该繁还是该简,再次成为舆论热点。
“汉字作为文化传承和现代文化记载的工具,在一定阶段内应当保持稳定。”4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以“简化字与繁体字”为主题,举行了第五次国学研究论坛,邀请专家对社会上有关汉字的各种疑问进行解答。
简化字没有影响汉字之美
“简化汉字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不久前召开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建议用10年左右的时间恢复使用繁体字。
支持恢复繁体字的专家分析说,很多中国人有崇尚汉字的心理情节。一些汉字简化后损失了其表意的形象性,汉字的部件、笔画也变得简单,书写上难免单调,腾挪变化减少,削弱了艺术性。
一位网友也表示,“《诗经》里很多字句明明风马牛不相及,可为什么偏偏能讲到一块呢?看了注释,才知道原来是简化汉字惹的祸,不禁越读越生气。”这也是很多学者的担心,汉字简化后,也给古典书籍的阅读、理解、传承带来一定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不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十分复杂。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促进文化交流以及实现信息现代化等众多方面。”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早在20世纪初,中国就发生过汉字存废之争。如今,对繁体字推崇的背后,固然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但其中暗含着不适合新时代的因素,那就是盲目复古。
专家们表示,目前在不少特定场合,如古籍整理、古汉语教学、书法创作等等,都是允许繁体字的。因此,简化汉字不是影响书法水平和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因素。
汉字简化的成绩是主要的
支持简体字的专家认为,汉字不仅仅供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更大意义上,它是信息传播工具。在信息化时代,汉字要更广泛地交流、使用,必须解决汉字录入电脑、手机等各种问题,也即进一步实现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
“汉字简化的成果,大致集中于1964年5月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该表中汉字的平均笔画从15画简化到10画,减少了1/3。” 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董琨研究员说,简化字降低了汉字的繁难程度,有助于当时文盲众多的工农大众和广大学龄儿童学习汉字,提高文化水平、普及科学技术。因此,汉字简化工作成绩是主要的。
“简化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简化字书写方便,识别的信息相对少一些;繁体字信息量大,但书写繁难易错。”一些专家认为,简化字在简易度与区别度协调方面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专家们表示,习惯成自然,尽管当前通用简化字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它已经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工具,目前不宜变动。在信息处理、文化交流以及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复繁”和“进一步简化”汉字两种主张都不符合实际需要。
建立信息时代新标准
专家们认为,相对于汉字该简该繁,汉字如何面对信息时代挑战的问题更为迫切。面对来势迅猛的信息革命,汉字要进入计算机,标准化成为当务之急。如果没有上世纪50年代对汉字的规范,就没有70年代GB2312字符集的顺利产生,没有GB13000也就是CJK标准字符集,汉字也无法顺利进入计算机。
比如说,目前汉字在电脑上输入输出时的显示,都是运用点阵技术,即利用栅格的“点”,聚点成线。电脑栅格的数量有限,其最大限度只能容纳横画不超过8、竖画不超过7的字。像“量”、“鼻”、“膏”、“豪”等字,如果字体在5号以下,电脑显示时只好去除某些笔画,成为形似的“电脑字”,给生活带来不便。
此外,网络时代的用字不规范日益突出,造字情况时有出现。专家建议,类推简化汉字要严格限制。通用字以外的字形不应随便改动,保持历史通用原形,便于历史传承。姓氏、地名、科技缺字问题要补充,其中本来列入异体字的惯用字也要恢复一批。提高繁体简体转化技术,努力研制能够区分各种相应用法以及专门用于繁简转换的软件。
王宁教授认为:“规范汉字要不断修订,因为社会在变化,用字必然有变化。新地名的产生、新科技概念命名等都涉及汉字变化的问题。但为了避免汉字使用混乱,应当在研究汉字使用习惯后,进行统一改动。”
本报记者 何民捷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