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三 文学史
出色运用意识流手法
《小团圆》中运用最多的文学手法要数意识流了,这在张爱玲的其他作品中并不多见。著名主持人窦文涛指出,张爱玲出色地运用了意识流的笔法,场景的飞快转换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读来令人心惊、叫绝。
此外,台湾媒体对《小团圆》中大胆的情爱描写给出了“天雷滚滚”的评价,事实上,此言实有夸大之嫌。张爱玲并没有将《小团圆》写成一部“不堪入目”的情色小说,所谓“天雷滚滚”的描写在整部小说中占的比例可谓少之又少。
《小团圆》即将在大陆发行,这部未演先热的“遗作大戏”究竟将会在“张迷”心中占多大的分量,与其他脍炙人口的作品相比,张爱玲在书信中“不愿辜负”的读者们又会给它亮出几分?我们拭目以待。
[编者手记]要看八卦者,别买《小团圆》
写自传是文人骚客的惯例,编的故事多了,到年老时难免想要为自己立传,更何况自视甚高如张爱玲。她认为自己是磊落的,没什么见不得人,她想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众人。但她当时毕竟已声名在外,又清高,即便她人在美国当时也没有网络,她仍是在乎的,所以不想给别人落下口实——更不能由她自己“造孽”。
她多次修改乃至重写以促成出版,她在还原真实和隐瞒细节中矛盾着,所以怎么改都不满意,于是她渐渐烦躁,把心一横,“不改了,烧了拉倒”。所以,《小团圆》归根到底是一个半成品,这是导致这本书被人诟病内容烦琐、人物混乱、交代不清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来,关于张爱玲的“遗作”总是滴滴答答个没完没了,从《同学少年都不贱》、《郁金香》到《小团圆》,据说,《描金凤》未写完,还有以张学良将军为原型的英文版《少帅》……张爱玲的遗物不过三四只纸板箱,到底是她生前笔耕不辍,还是出版社有意待价而沽?难怪坊间关于作品真假的辩论始终不断。
张爱玲的财产执行人宋以朗以为,30年前因为当事人尚在人世,会借《小团圆》的出版来散播不利于张爱玲名声的言论,毁其形象,所以留到如今出版,以“读者需要”之名看似义正辞严,但真的妥当吗?
出版社在宣传上打上了“张爱玲自传”,省去了让读者猜度的麻烦,“很负责任”地欢迎读者对号入座——这部名为《小团圆》的电影中,“盛九莉”就是张爱玲扮演的,“蕊秋”是张爱玲的母亲、“楚娣”是姑妈、“九林”是弟弟、“比比”是炎樱、“文姬”是苏青……
这是读者需要还是出版误导?出版一本半成品,对作者和读者来说本来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网络里,人们把徒有虚名的帖子称为“标题党”,《小团圆》无疑就是“标题党”,在它的宣传造势里,“不伦恋”、“露骨词”等赫然醒目,吊足读者胃口。其实,文中的“精华”就在新闻宣传里,换言之,如果你是冲着某个“宣传包装”去的,那你完全不必掏钱,也不必忍受16万字的繁杂,看看网上的宣传文章就可以完全掌握了,“精华”其实只有这些。
即便张爱玲真的在美国堕过胎,又怎样呢?中国人讲究“逝者为大”,对去世的人说三道四是不道德的,张爱玲本来就是一个超群的奇女子,她所经历的事情不过是为她的离经叛道下的注解,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这是一个八卦的年代,但可不可以放过这位已经作古的女士?有人如果要娱乐,有很多事情比张爱玲的事情更适合八卦,王菲复出身价几何,刘德华几时结婚生子,这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小团圆》影响不了张爱玲在文坛的地位和名声,炒作迟早会过去。更何况,外界是非从来不是张爱玲那阅尽人世苍凉的心中在意和关注的。曹小倩
实习生|徐雯怡|新报记者|王晨|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