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版“雷锋”缘何遭抵制
□刘海明
电影用形象塑造典型,用典型诠释文化,传播精神。纪实性质影片中的主人公,观众抱有更多的刻板成见,他们对演员的挑剔更为苛刻。这类演员,光有形神兼备还不够,还得具备人品的相似,因为和普通人物相比,影片中再现的主人公,是早被历史和社会符号化了的典型。形貌要相仿,演员内在的品质也得被公众认可。二者缺一,则这类影片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将同时被打折扣。拍摄当代社会典型人物的影片,表现得尤为突出。
70位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雷锋生前战友4月2日发表声明,反对筹拍中的电视剧《雷锋》选择由“跳水王子”田亮扮演,推举吴军、王宝强和雷锋班第19任班长李有宝出演雷锋。部分代表表示,田亮“纪律差、绯闻多、讲排场”,这与干一行爱一行、为人憨厚、艰苦朴素的雷锋形象相违背。
不少人惊呼,田亮演雷锋很“雷人”,因为他不是多数人心目中的雷锋:“有个广告,田亮在大街上抢包,还嬉皮笑脸地挑逗被抢的女孩。雷锋会做这种事?”“田亮那满眼金星,不适合饰演雷锋同志那种淳朴的人!”从体育圈向娱乐圈转行,当体育明星时的口碑欠佳,涉足娱乐圈所扮演的角色又是“劫匪”,难怪公众对田亮出演雷锋表示不满了。毕竟,“人不在,精神在!选人还要看根!”根子存在问题,银幕上的雷锋再光彩夺目,给观众的印象无非是雷锋帅气了一点,但与雷锋本人的品质无法同日而语,无法再现出雷锋精神。这样的银幕形象如被市场所淘汰,其悲剧色彩究竟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还是观众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应该不言自明。
电影是大众传媒家族中的一员,它是依靠符号来传播观念的。影视作品的符号认同非常重要,如果一个演员的公众形象不能为社会所认可,纵然导演私下再喜欢,演员个人再卖劲,基本上也是白搭。拍摄新版的《雷锋》,演员年轻化可以理解,不过请别忘记,脸蛋英俊不等于英雄,英雄是靠事迹赢得民心的。虽然舆论对雷锋的形象存在某些疑问,但雷锋本人的事迹应该是谁也无法抹杀的客观存在。演雷锋,需要出演者具有和雷锋相似的价值取向,内在的东西单凭演技是无法表现出来的,也不是短短一个月的工夫可以“培训”出来的。话剧《雷锋》(1963年版)扮演者张玉敏为演好雷锋,悟到雷锋的“魂儿”,以雷锋为榜样去体悟雷锋的感受;电影《雷锋》(1965年版)的扮演者董金荣无论走到哪里都将雷锋精神传播到哪里。演员用心去体悟雷锋,用镜头外的日常行动去效仿雷锋,这已经不是演技问题而是践行雷锋精神的问题。如今的演员,无论是田亮还是雷锋战友们推荐的王宝强,能做到这一点吗?
雷锋扮演者不被公众认可,是符号传播失败的标志。符号传播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在于田亮等明星版的雷锋符号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要选出最终合适的演员,恐怕还得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能够被公众认可的“雷锋”。之所以对雷锋演员的挑选如此苛刻,因为“雷锋不是人,是一个符号或者一种象征。象征着一个有灵魂有肉体的人顽强地要变成一颗螺丝钉!”螺丝钉式的演员,娱乐圈里有吗?导演们姑且继续寻觅吧。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