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汉字“繁简之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汉字“繁简之争”
2009年04月02日 09:2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两会”上一份提案引发的争论余波未平——

  “两会”之争余波:文化传播视野下的“繁简之争”

  在不久前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不少争议。

  据了解,自从《汉字简化方案》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以来,在半个多世纪里,汉字的“繁简之争”就没有停止过。就连海外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日前也对媒体表示,他一直预言中国大陆所使用的简化字会恢复为繁体字,并且这种信心从未动摇。

  无论支持还是反对,“繁简之争”俨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正方:繁体字有利于文化传承

  许多支持者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恢复繁体字的必要性,认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繁体字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你即使不去使用它,你也要知道。”全国政协委员郁钧剑表示,我们现在老是说要推广京剧啊、推广汉服啊,结果最能够集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繁体字反倒都不认识了。

  作家二月河也坦陈自己支持繁体字的理由,“繁体字有美感,包括现在的书法家,都觉得繁体字美,有文化内涵。其次,如果我们再在简化字的路上走下去,和港澳台以及其他华人区相比,我们就非主流了,就成‘偏方’了。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认识繁体字,结果很多古籍他们都读不懂,失去了鉴赏古典文集的能力。”

  至于人们担心的繁体字难学的问题,一位海外网友认为,过去认为繁体字很麻烦,后来看到一些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同事亲戚,他们记笔记都用繁体字,书写的速度,不见得比我写简体慢多少。说到底,这是个使用习惯问题。

  反方:简改繁只能制造混乱

  相对于支持恢复繁体字,反对者更多是从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成本角度进行了探讨。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认为,简体字虽然对文化本身有着伤害,但有利于学习和传播的速度。况且,简体字是一个存在的事实,现在改成繁体字,只能制造混乱,“我们现在不仅有繁体字、简体字,还有网络上的文字,现在文字已经够乱的了,我们还要把简体字学好,这是第一。 ”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几十年来,简化字在文化普及、扫盲、儿童学习以及外国人学习汉语等各方面都有过巨大贡献。若全面恢复繁体字,将是一项浩大工程,所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难以估算。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大力说:“照我看,掀起这类讨论本身都是多余的。”

  简体势在必行,繁体并未废除

  人们支持恢复繁体字另一个原因,是考虑到海外华人书写习惯的差异。日前,海外一些媒体撰文指出,海外推行简体字势在必行。文章说,海外侨社人口结构已出现天翻覆地的逆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熟悉、习惯简化汉字的移民人数呈几何级数的递升。而传统的侨教侨校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授简化汉字,汉语拼音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其次,简化汉字在海外已渗透,影响着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各种简体字的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充斥市面,无所不在的商品包装、说明让简体字登堂入室。此外,这些年来,中国在全球许多地区设立了孔子学院,是外国人视为学习中文的标准。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明确表示,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主要公共服务行业等领域,简化字必须作为基本用字。在其他领域,在有关法律法规允许下,对繁体字的学习使用不做干预。

  “尽管目前国家规定简化字为通用文字,但对繁体字仍然有所保留。以中华书局为代表的全国各省古籍出版社每年都在印制大量繁体字书籍,繁体字并未完全废除。”章新胜说。

  袁玥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