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生庄庆鸿通过亲身体会,最近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虽然日本的经济吸引力在下滑,但日本人仍对国家保持着信心,而其动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自信;“靠着文化的力量,日本没有盲从于世界,反而让世界更加认识了日本。”
这种阐释很有新意,也不无道理。关注全球文化产业的人会发现: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尽管经济上长期不景气,其软实力却在增加。日本政府将文化作为商品、产业来经营,不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借此提升了国家形象。数据显示,日本的文化产业约占其GDP的20%,是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日本的动漫文化举世闻名,已成为国内第三大产业。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当选前,曾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漫画的力量》演讲,称日本能引领世界的力量将不再是经济力,而是“文化力”。“文化力”这一概念,在这里是直接与经济力、生产力对应的。当文化产业超越了文化的范畴,成为一种国家力量,如具备解决就业、出口创汇,甚至占领文化消费市场的能力时,就不仅是一种“软实力”,更是一种“硬实力”了。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不高兴》成为舆论焦点。撇开意识形态因素,我们能看到作者重建民族自信的强烈冲动。但实事求是地说,光有一股头脑发热的冲动,而没有相应的“硬实力”、“软实力”,你再不怎么高兴,也只是在“生闷气”,不会引起世界的注意。要重建民族自信,加快我们的“文化力”建设,无疑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必须看到,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的影响还是很落后的:2008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创纪录地突破43亿元,但从全国人均票房看,还不到50美分。数据显示,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比例为10比1,对欧美逆差更高达100比1。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出版业连温州的民营企业都不如。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符的。目前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中国已经占一半,而整个中国出版业的市场规模,还不及一个贝塔斯曼……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短板,都是急需补上的。
只有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优秀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进而重建民族的文化自信。从时机上讲,可以说目前正当其时。文化学者指出,文化消费具有“口红效应”,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但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危机时期,恰恰是文化产业兴旺的黄金时期,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成就了好莱坞,十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则为日本和韩国文化产业提供了崛起的机会。
在笔者看来,发展文化产业,需要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的开放,逐步解除行业限制,减少审批、审核程序,让更多民营资本进入出版、电视、网络、广播等行业,并对其给予一定的扶持。此外,还应该制订国家文化战略规划和产业振兴计划,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陈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