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我们应有国家的“读书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北京日报:我们应有国家的“读书节”
2009年03月30日 16:48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从《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新闻出版报》,我已经连续两次看到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第一任主任王余光,在今年的两会上再次建议国家设立“阅读节”的新闻。作为一个多年倡导全民阅读的学者,把阅读进行到底,是他不懈的追求,这个“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日),推进全民阅读的建议”,已是他连续6次提出提案。看过这位委员的设立国家“读书节”的建议,可以把他的设立国家“读书节”的思想,归纳为这样一个核心:“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阅读节。”

  这很自然让人想到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所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提倡全民多读书,赞成设立全国读书节。

  说到我们应该设立全民的阅读节,首先让人想到每年的“世界读书日”。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也译为“世界读书日”、“世界书香日”),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会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巧合的是,4月23日也是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西班牙)、莎士比亚(英国)、维加(西班牙)3位著名文学大师的辞世纪念日。从世界各地来看,读书节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文化景观,成为最近20年的新风潮。在这一天,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朗读马拉松比赛;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加拿大读书节活动;1996年开始,美国把每年四月定为“全国诗月”;英国政府接受了“世界图书日”的倡议,选定了庆祝日期……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赞成设立全国读书节,还是专家学者倡议建立民族阅读节,或者是那些热爱阅读的人渴望这样的读书节日,呼吁设立国家的“读书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我们有一些地方性的读书节、读书月之类的活动,但全民性的国家的“读书节”,仍然是空缺的,而建立国家的“读书节”,应该更直接的源于我们今天的阅读现实。在我们国家,前几年就有中央的和地方的电视读书节目,在物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相继消逝的情况。这一两年来,在读书界,人文精神的流失和精神意义的消解,是我们都可以发现的问题。在更广泛的人文阅读中,读者人数在逐年减少,决定一个民族阅读质量的人文阅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以至于读书界出现了“人文杂志遭遇寒冬”和“人文阅读遭遇危机”的说法。阅读,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阅读,正在受到商业物质主义的冲击和挑战。这是为读书界、书评作者和热爱读书的人,倍感焦虑和困惑的。

  叔本华把阅读看作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文化”,能使我们的心灵优美丰饶。爱默生说,读书使人的心灵变得高贵。这种阅读的价值、意义和裨益,无论对于个体生命的心灵,还是我们民族的心灵,都是这样。

  对于个体生命的心灵来说,阅读,有利于培养人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人格、道德性灵、精神追求,更有利于培养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健康品质,更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尊严和文化自觉。一个个体生命,阅读的意义,在于寻求一种读书的精神,对于读书目的不懈的探寻和追求,和对读书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精神作用的终生体验——可以说,正是这种读书精神,才是热爱阅读的人一生读书的精神依托,成为他的灵魂栖居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对于一个民族的心灵来说,阅读,更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最强大、持久、热情、富有创造性的力量……试想,如果一个民族失掉了阅读尤其是人文阅读的追求,那么,我们的心灵中没有了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了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了智慧和哲理,民族的文化历史将被割断,民族的心灵也会日趋浅薄,会泯灭了我们的文化感受性、道德同情心和人类终极精神价值的追求……

  在文化发展意义上讲,当要保存下来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位置时,文化可以通过建立年年重复的节日来为它找一个位置;在节日的这一天,过去的事件得到了重演。国家“读书节”的设立,在这种文化和精神的仪式下,我们的阅读将变得高贵、神圣和富有尊严。(许民彤)

【编辑:宋方灿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