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帽文章”在中国盛行了一千多年,至今仍大有市场,可谓贯穿古今,一脉相承。试看,现实生活中虽然不再以“八股文”取仕了,可是各行各业的职称评审却还是强调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块头,而且规定要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才算数。看看这些花版面费买来的、走后门跑来的、凭权势摊派出来的浩如烟海五花八门的八股式职称论文或论著吧,除了作者自己之外,可以说天下没有第二个真正的读者,任何人都不会感兴趣,也包括那些职称高评委们。一旦评罢职称,无数“纱帽文章”“纱帽论著”立即送进废品收购站或垃圾箱。真该有人来统计一下,仅此一项凭白糟蹋了多少宝贵的木材,砍伐了多少茂密的森林啊。可是谁会管这些呢,须知职称(尤其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不仅意味着工资、级别等待遇,还有“专家”、“高知”的荣誉光环,怪不得有些手握大权的官员,也挤着争着要捞一顶高级职称的头衔戴戴,为自己的乌纱帽上再添一圈金边光环。如此一来,他们在学者面前是官员,在官员面前是学者,“学者专家型官员”的地位更牢固,升迁更有望。近年来“纱帽文章”分外走红,除职称论文外,还有官员在职进修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等,变种甚多。网络上公然出现各色“纱帽文章”枪手,明码标价,水涨船高,而有些官员身边专门配备高学历秘书,也就英雄有用武之地了。媒体早就披露各地不少官员的秘书长期勾留驻京办事处,平时代替在职进修的官员听课并完成作业,任务很繁重呢。
恰如董说所讽刺的那样:“百年只用一张纸,盖棺却无两句书。”这种靠“纱帽文章”获益的人,实乃一群“无耳无目,无舌无鼻,无手无脚,无心无肝,无骨无筋,无血无气之人”。不过人家本来就不需要这些心啊肝啊,筋啊骨啊,气啊血啊的,人家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纱帽”之利啊。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2008年第1期《文学自由谈》 耿 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