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中蚂蟥吸干战士们的血
美、英、中三方各有各的想法,战略意图混乱。史迪威寄予厚望的曼德勒会战还没有开始实施就已经宣告破产。中国远征军被迫撤退。
5月1日,第五军杜聿明决定突围回国,直奔云南。然而中国远征军回国的道路已被日军切断。面对日军的严密封锁,杜聿明无计可施,下令远征军部队各寻生路。他自己率领一万三千人的部队,闯入被当地人称为“绝地”的野人山,希望能绕路回国。
当时,有1500名伤兵实在无法随军长途跋涉,从大局着想,他们留在了莫的村堪迪佛塔旁的医疗站。但也不愿受被日寇俘虏之辱,慨然于5月21日凌晨集体引火自焚,含恨而终。
回国的路途,同样惨烈。正值缅甸雨季,野人山洪水汹涌,蚂蟥、瘴气、传染病,环境复杂的原始密林中,到处潜伏着中国军队无法想象的死亡危机。
王楚英说,密林中的蚊虫叮人很厉害,特别是树上的旱蚂蟥,许多人走累了,就靠在树下歇一歇,蚂蟥悄悄从树上掉下来,钻进去,就开始疯狂地吸血。后面的人赶上来,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恐怖情形:他们动也不动,满身的蚂蟥还在拼命吸着他们的血,人,已经死了。因为缺乏向导,很多人迷失了方向,饥饿、疾病……一些人因为忍受不了无休无止的折磨,在绝望中相互射杀。
一万三千人,有一万人,就这样死在了缅甸的丛林里。
只有一位将领没有听从杜聿明穿越野人山的命令。他就是奉命为第五军殿后的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再三观望、再三犹豫之后,他放弃了拼死回国的念头,接受了史迪威的建议,在最后时刻把队伍拉往了印度,后来改称为驻印远征军。
王楚英和部队一起,在印度静静地等待着反攻时刻的到来。
胜利临近,史迪威被迫黯然离去
1942年,中国驻印军在兰姆迦重新整编为新一军。史迪威成为中国驻印军的总指挥。
在史迪威的反攻计划中,建立敌后突击队成为重要部分。想到王楚英在缅甸曾组织过志愿队,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王楚英,让他和英国皇家远程突击队的总司令温格特共同组建中英美联合敌后突击队。在日军后方展开救援和突袭。
1944年,史迪威派突击队奇袭缅北重镇密支那。在王楚英看来,史迪威的路线选择有点问题,密支那行动,后来足足打了79天,从5月打到8月。“我们牺牲六千多人,日本人死了三千多人,这个代价太大了。”但无论如何,密支那一战,为后来盟军收复缅北奠定了胜局。
随着各方面的逐渐成熟,王楚英对史迪威在敬佩之余,也有了一份隐隐的担忧:他是个军人,却缺乏政治头脑。史迪威和英国军队的矛盾更加尖锐,他的大陆作战计划也得不到美国军事将领的认同。最重要的是,作为中国驻印军的部队首长,史迪威却无法取得蒋介石的信任。
最不能让蒋介石容忍的是,史迪威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军援分配,应该以军队能否作战为标准,包括共产党的八路军在内。要求蒋介石撤出包围共产党的大军,出兵支援远征军战场。而且不经过蒋介石同意,竟然向延安派去观察团。
“这个老人是很不错的,但他缺乏政治眼光,是一个纯粹的军人。”王楚英的担心很快成为现实。果然,1944年10月,史迪威接到了回国的命令。
在缅甸战场盟军胜利在望的时候,史迪威黯然离去。
史迪威走后不久,王楚英随新六军从缅甸回到国内。1945年4月,他在湘西唐湾和日军打了最后一仗。不久就传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约瑟夫·史迪威
(1883-1946)
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1926—1929年出任美军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营长、代理参谋长,晋升中校。史迪威曾多次来华,会讲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不久又晋升为四星上将。1944年10月18日,被罗斯福总统召回美国。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车。为纪念史迪威的卓越贡献,这条公路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1946年10月12日病逝。
□快报记者 毛丽萍 孙兰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