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 14岁,参加淞沪会战开始打日本鬼子;
1941年 18岁,随中国驻缅甸军事代表入缅,组织“华侨抗日志愿队”并任队长,协助英军作战;
1942年 19岁,被远征军的总指挥官史迪威将军点名担任其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
1945年 22岁,亲身经历中国战区日军从芷江洽降到南京签降的全过程。
1949年 26岁,跟着国民党部队去台湾;
1954年 31岁,听从爱情召唤毅然回到南京……
86岁的王楚英,他的“时间简史”就是一个传奇。
乡村教师的梦想破灭
1923年,王楚英在湖北黄梅一个普通家庭呱呱坠地。
家里很穷,但王楚英的父母却省吃俭用把他送到了私塾学校,“那时不像现在,没有正规学校的,私塾老师教《三字经》《论语》,每天还要让学生们给孔子磕头,非常枯燥。”王楚英笑着摇了摇头,他说当年他的理想是在青山绿水的乡村里做个教书育人的乡村教师,可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理想化成了泡影。
1937年年初,那时已经有了学校,王楚英是湖北武汉的一名中学生。战争虽然来了,但在相对平静的校园里,王楚英并没意识到战争的临近,他还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按当时国民政府的规定,王楚英作为高二新生,要在湖北罗家山参加学生军训。但王楚英没想到,就在这次极为普通的军训活动中,他憧憬的未来被彻底改变了。7月7日,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当时只有14岁,身高约一米六的王楚英,即从训练场被直接送入了军营,学习翻译电报,做文职工作。
14岁的娃娃排长不怕死
一个月后,“八一三事变”爆发,淞沪会战打响。
这一天,也就是8月13日,是王楚英一生中印象最深刻、最值得纪念的一天:14岁的他在这天生平第一次穿上了军装,并被安排到了第18军;也是在这一天,他和士兵们坐火车由汉口向上海进发。
22日中午火车到达上海南翔。23日凌晨,日军在川沙口、石洞口登陆。11师彭善师长转来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手令,“着33旅速赴罗店拒敌”。2.3平方公里的罗店是沪北拱卫宝山的第一大镇。这里向西通嘉定,向南通大场,到了大场,就切断了京沪线,切断了敌军的外援通道。从战略意义上说,占领了罗店,便占领了淞沪战场的主动权。
王老告诉记者,在上海的整个战局中,以罗店争夺战最为激烈。中国军队用“一寸山河一寸血”来概括这片土地上的激烈搏杀,日军则称罗店为“血肉磨坊”,堪比一战中的凡尔登绞肉机。
“说真的,你问我跟日本兵打仗,怕不怕。当然怕。淞沪会战刚开始,我还是一个胆小的孩子。”罗店一役,带给现年86岁的王楚英太多的回忆。第一次看到飞机轰炸,炸弹就在身边炸响,听到机关枪嗒嗒地响,那子弹在头上嗖嗖地飞,王楚英是吓得浑身发抖,第一次感到了死亡的恐惧。但是枪声越来越密集,王楚英惊恐地看到有的同伴胳膊都被子弹打断了,哼都不哼一声,心里万分羞愧:“战场上,无非是死,无非是伤,伤了是痛,死了倒一了百了,永远都不痛了。”这样一想,王楚英跟上去抢救伤员,旅长叶佩高看到他,就问:“你也来了?”王楚英说:“他们是好汉,我也不是孬种。”旅长点点头。这一仗后,少年王楚英升任33旅特务排第二班的班长。
“记得早上,炊事员送了一大桶饭到阵地上,晚上再去收拾碗筷的时候,几个炊事员都哭着回来了:人都死得差不多了,没有人吃我的饭了啊……”可是战争还得继续,23日晚上7点多,特务排长周大鹏端着机关枪扫射,不幸中弹身亡。叶佩高对王楚英大手一挥:“排长牺牲了,你来指挥吧。”14岁少年就这样被推上了指挥官的位置。在战斗中,王楚英组织部下用手榴弹炸毁了敌人三辆装甲车,创造了军事奇迹。
24日晚,军长罗卓英夸奖33旅罗店一仗打得好。旅长把王楚英介绍给军长,看着一脸稚气、身材瘦小的王楚英,罗卓英爱怜地摸摸他的头:多大年龄呀?王楚英答:14岁。罗卓英赞赏道:还是个娃娃嘛,不过,你是个能打仗、不怕死的娃娃排长啊!从此“娃娃排长”的称谓就这样传开了。
王楚英很聪明,工作极为出色,他的表现引起了一代名将叶佩高的注意。叶佩高欣赏王楚英的能力,把他调任为自己的专职译电员,领准尉军衔。“叶旅长30岁刚出头,但看上去却像二十来岁的小排长,个头不高,面容清秀,和蔼可亲,没有将军的威严。当他得知我也是家境清贫的农家子弟,和他的童年生活相似,对我更为亲切,命我跟在身边担负阵中日记、作战机要日记的书写和传令军官工作。从此我身背图囊,内装密电码和日记本,腰悬手枪,时刻跟在叶旅长身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