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国远征军老兵:一座边城的抗战记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寻访中国远征军老兵:一座边城的抗战记忆
2009年03月27日 11:36 来源:大河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殇墓园一景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寻访中国远征军河南老兵·下 等待,30万远征军名单

  阅读提示

  记者在滇西寻访远征军河南老兵时,没有一天不被深深地震撼着。当年的老兵散落在各地,很多人已经在默默无闻中去世,寻访和记录这些老兵的点点滴滴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在古城腾冲,滇缅抗战是一段特殊的记忆,已经融入腾冲人的骨髓。这座边城正以独特的方式纪念滇缅抗战,保存那段历史:这里有全国首家私人抗战博物馆,有远征军殉国将士长眠之地国殇墓园,而眼下,当地政府正向全国征集整理远征军30万将士名单,准备修建远征军纪念公园。

  首个民间抗战博物馆

  2009年3月20日下午,记者走进滇缅抗战博物馆时,馆长段生馗正在整理桌上的钢盔:“我这个博物馆,光钢盔就搜集了1000多顶,日军的、美军的、英军的都有。”

  段生馗今年45岁,腾冲县芒棒乡人,在他儿时的记忆中,抗战是挥之不去的。“村子里到处都是抗战留下来的东西,钢盔、枪械,我们玩打仗游戏,分好人坏人,坏人就得戴鬼子的钢盔,然后被我们好人消灭。”段生馗说,那时五六岁的他对这些东西还没什么概念,直到上大学和同学发生了争执。“晚上大家闲聊,说起抗日,我说我们老家如何打鬼子,他们就说我骗人:‘日本人连昆明还没打到,你们腾冲还在更西边,抗日哪儿有你们的事?’”

  同学的话让段生馗很生气,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腾冲,开始搜集那些抗战文物。“博物馆建成后,我还专门把那个同学请来,说这个馆有你的功劳,就是你的玩笑逼出来这么一个博物馆。”

  从钢盔、刺刀到军服、打字机,段生馗都认真核实,一一把它们从农民、老兵手里收购过来。“从1986年到现在,我投入了300多万元,到现在还欠了上百万元的债。”段生馗说,“我想搜集到的东西80%都弄来了,甚至还花40多万元从缅甸收购了一辆当年日军的装甲车。”

  2005年7月7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内第一家民间抗战博物馆在原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司令部旧址落成,展出了3000多件滇西抗战文物,连战曾为博物馆题词。

  开馆4年来,段生馗的博物馆已经接待游客200余万人,他也成了滇缅抗战史的研究专家。康洪雷到腾冲取景拍摄《我的团长我的团》(下称《团长》)时,段生馗还是剧组的特约顾问。

  国殇墓园里有座倭冢

  腾冲西南一公里,叠水河畔,小团坡下,有一座占地88亩的国殇墓园,这里安葬着光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

  在腾冲县城城关镇南门街,住着一位76岁的老人,他叫毕世铣。16年前,他从国殇墓园管理所所长的位置上退休,16年来,他有空就常去国殇墓园走走。

  1944年11月,也就是腾冲光复后两个月,第20集团军司令官霍揆彰提议在腾冲修一座为光复腾冲殉国的远征军将士的陵园。1945年7月7日,陵园落成,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当天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仪式,老百姓、学生都来了,为殉国的将士们默哀。”当时还是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毕世铣也参加了仪式。

  1984年,在统战部工作的毕世铣接受了一项任务——修复国殇墓园,修复工作完成后,他也留下来当了管理所所长。

  “那时墓园还很旧,资料很少,历史照片只有89张,人家来参观,你不能光凭嘴解说,得找资料啊!”从那时起,毕世铣和同事们一直留意搜集有关滇缅抗战的文物和资料。有一次,县城一家老照相馆整修时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抗战时,日军和美军的随军记者都曾在这里冲洗胶片,店老板多洗了几张保存了下来。“我们赶紧跑去和人家商量,买下来。”几经努力,到2005年墓园展览馆重新布展时,已经能展出照片350多张。

  改革开放后,国殇墓园不断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他们有的是慕名而来,有的是当年牺牲的中美将士的后裔或亲人。“人家问,我爸爸在什么战斗中牺牲的,我们就得查资料,给解答,不然就不负责任嘛。”通过不断的积累,毕世铣成为当地滇缅抗战史的权威之一。

  从2003年起,县委宣传部聘请已经退休的毕世铣为顾问,开始编纂有关滇缅抗战史的书籍。《血色记忆》、《腾越文化研究》等书不断出版。“明年我们将出一本更权威的书,叫《中国远征军》,对远征军滇缅抗战的历史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毕世铣老人说。

  今年3月21日下午,夕阳西下,毕世铣老人陪着记者来到国殇墓园。园里的一草一木,他都能说出个道道来。园门右侧一座小墓碑前,老人说:“光复腾冲后,出于人道主义,腾冲人把日军的尸体掩埋起来,修了这座倭冢。”随后,老人指着园区中央高达31米的墓碑,缓缓地说:“那里,就是阵亡远征军将士的墓地。”

  在老人手指的方向,巨松垂盖,碧草萋萋,有陵巍巍,有塔雄雄。

  一座边城的抗战记忆

  “腾冲的历史,应该说兴于明朝。当时不断戍边和充军的军人来此驻扎、落户,从某种意义上说,腾冲人就是军人的后裔。”段生馗先生说,腾冲抗战史,在600年腾冲历史中是最特殊的一段记忆,“战前腾冲26万人,战后只有20万人,守土之责已经渗入腾冲人的骨髓里。”

  腾冲的老百姓也说,腾冲人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捍卫国家与民族尊严的责任。“腾冲人哪个不知道抗日的?”出租车司机赵师傅谈起来就止不住口,“听我爸爸讲,那时的鬼子,狡猾得很,刚开始进腾冲时就两百人,他们白天进城,晚上换上便衣出城,第二天再穿上军装进城,吓唬我们老百姓。可没吓住我们,后来好多人都参加了游击队,我们老家一个村就有20多个壮劳力报名。”

  “我老家就住在来凤山脚下,当年那里打得很激烈,听我老祖(爷爷辈老人)讲,他们在山脚下住,山上每天枪炮声响个不停,晚上都睡不着。后来日本鬼子被全部消灭,中国军队就从山上下来,半山腰都是云彩,老人就说,咱中国军队都是天兵天将,哪有打不赢小鬼子的?”在腾冲县城卖西瓜的一位小贩如是说。

  在腾冲,似乎每个人对当年的那段血与火的历史都能讲出一段自己的回忆,他们有的是亲身经历过的,有的是听到的传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是他们不会也不能忘却的东西。

  前所未有的寻访任务

  毫无疑问,《团长》的热播让更多的人知道,腾冲不仅是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古城。腾冲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继东告诉记者,到目前,他们已经接待了新华社、《潇湘晨报》、《半岛晨报》等十几家媒体的记者。“都是看了《团长》来的,要采访远征军。”

  在腾冲县委宣传部工作的孙有福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滇缅抗战史研究,他告诉记者,当年30万远征军来自全国各地,滇缅抗战结束后,有3000多人因各种原因留在了腾冲,他们成为新的腾冲人,也把历史留在了腾冲,这个特殊现象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抗战是腾冲的品牌资源,如何挖掘、打造好这个品牌,是县里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李继东说,从2002年,县委宣传部就开始搜集整理中国远征军的资料。

  “目前,县里正在做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就是完成30万中国远征军将士名单的整理工作。”李继东说,由于资料缺失严重,他们手头掌握的名单非常有限。2007年8月,县里专门成立了远征军抗战资料组,并向海内外各界人士发出呼吁,征集远征军名单。到目前为止,腾冲县已经征集到约10万个远征军将士名单。“河南远征军数量不少,也希望《大河报》能帮助我们宣传一下,我们的联系电话是0875-5186047,电子邮件是:tcyfj@yahoo.com.cn。”

  据了解,远征军将士名单搜集只是腾冲为纪念远征军滇缅抗战的一部分。下一步,腾冲县准备在县城东北建一个占地200多亩的“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念公园”。“整个公园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重现当年战役、战场的微缩模型参观区,一部分是远征军将士名单纪念墙,将会把30万远征军将士的名字全部刻上去。”李继东说。

  □特派记者朱金中文图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