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海子自杀二十周年:春暖花开生活继续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诗人海子自杀二十周年:春暖花开生活继续
2009年03月24日 17:51 来源:西安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学时代的海子。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又到3月。春暖花开。

  3月26日,这一天是海子的生日,和祭日。

  20年前的这一天,25岁的海子躺在铁轨上,远处轰轰的火车声响起,阳光刺眼,野花怒放。

  他怎会想到,之后的20年,他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中最闪亮的一个音符?他怎会想到,在他之后,会发生这么多的变化?海子的选择是个体的行为,但是无数的人从他留下的诗歌中,看到了他们希望看到的东西:精神、纯真、自由。他永远是个偶像。

  有人觉得,海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人觉得,海子从未离开过我们。有人觉得,海子只是一个孩子;有人觉得,海子是王。有人觉得,海子是不错的招牌;有人觉得,即使现在看来,海子也是殉道者,是先知,是英雄。

  追忆海子:通过符号 认知诗人

  诗人海子离世已经20年了,这20年来,海子的诗歌一直有人在读,但让我们对他印象更深刻的是那些海子留给我们的一个个符号:安庆、德令哈、山海关、姐姐、太阳、黑夜、麦地、骨头、鲜花……很多很多。这么多年过去了,海子的轮廓已经渐渐模糊,但这些符号却依然清晰。

  老家·安庆·麦地

  1964年3月26日,海子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的高河查湾,父母是传统的农民,海子的原名叫查海生。

  海子是农村的孩子,短暂的25年生命中有15年在农村度过。从孩童时期开始,因为家中困难,海子开始了课外的务农,农村,给他日后的创作留下了无穷的题材。

  “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西川在《怀念》一文中曾经写道。

  海子的诗歌创作时间不过7年,但创作出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品,阅读他的诗,你总能读到麦地、大海、村庄、鲜花、天空、太阳等这样的字眼,当他去世的时候,有人用“农业文明的殉葬者”来描述他,更多的人,因为他书写麦地的篇章,将他称为“麦地诗人”,甚至有人把他叫做“最后的浪漫主义乡村抒情诗人”。

  “海子把他唤来的一切幻象,都化作他所熟悉的家乡事物的意象,使他的诗在根源上与民间和大地保持着亲密的联系。”海子后来的朋友,同样英年早逝的诗人苇岸在日记中写着。

  农村或许也赋予了海子一种特殊的性格,认识他的人,都觉得海子是很单纯的人,苇岸曾在日记中写道,“海子涉世简单,阅读渊博,像海水一样,单纯而深厚。他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喜欢,他也会很快和任何一个人交上朋友。”

  1979年,15岁的查海生以370分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这个消息轰动了不大的查湾村和安庆市,天才查海生要进京了。

  海子1979年进入北大,那一年,《今天》创刊,油印的册子传遍了北大的校园,朦胧诗爬进了学生的宿舍,北岛、顾城等人是青春偶像。少年海子开始接触文学了。他像当时其他学生一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新进来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哲学,同时,他结识了北大五四文学社的骆一禾和西川。海子开始写越来越多的诗,三个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后来,人们将他们称为“北大三诗人”。

  诗歌俱乐部·昌平

  大学毕业后,19岁的海子被分配到位于昌平的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在学生的要求下,在每节课下课前,带着安徽口音地朗读诗歌成了海子老师的一门必修课。

  诗人圈里初来乍到的晚辈往往要捧着自己油印的诗集,四处拿给诗歌圈的其他人看,渴望得到承认,这是当时诗歌界传播自己的最主要方式,海子同样如此。海子活着的时候,作品并没有得到他死后那般高的评价,事实上他很少在主流刊物上发表作品。

  不过,海子的天赋还是让他受邀加入了很有影响的“幸存者俱乐部”。有一次,活动在诗人王家新家里举行,二三十个人挤在十多平米的平房里,因为人多,一开始半天没人出来说话,这时年轻的海子说,那我来念诗吧。“当时他还没被很多人认识,很小,保持了安徽农民的本色,单纯、朴素,好像完全是为诗歌而生的。”王家新回忆。

  海子念了一首比较长的诗,大家没什么反应,他又自告奋勇再念了一首,因为节奏比较慢,大家还是没有热烈的反响。还有一次也是在“幸存者”活动中,王家新看到海子拿着一大叠诗请诗人杨炼给看看,杨炼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么多啊!”“当时海子脸都红了,像个孩子。”

  海子的宿舍,在离北京市区60多里地的昌平,推开窗,只看到孤单单的太行山余脉,他每天上午睡觉,下午读书,晚上工作,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封闭的世界里只有诗没有他物,有一次,海子走进昌平一家饭馆,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一口回绝:“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德令哈·西藏·太阳

  德令哈,一座戈壁中荒凉的城市,北面是敦煌,西面是新疆。1988年6月,海子与骆一禾坐火车去西藏,经过青海省的德令哈市,这座孤城从此和海子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他不得不去青藏,这个时候的海子,正在跋涉挺进他的“大诗”目标。

  诗人唐晓渡在拉萨和海子有一次短遇,他对海子当时的目光印象特别深刻:“不是那种坚定,平和的,而是清澈而迷茫的目光,他看你的时候不会在你的身上聚焦,好像是绕过你看到你背后。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状态中。”

  海子从西藏背回了两块喇嘛教石头浮雕,二十多斤,让见到的每个人都惊讶不已,弱小的他竟然一路背两块石头回来。

  海子很崇拜凡·高,他称凡·高为“瘦哥哥”,在海子的作品中,有着大量麦地、太阳等事物,而他也像凡·高一样将诗歌作为了自己全部的生活状态。

  海子临死前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大部分是去世前两年留下的,“他像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西川语)。

  黑夜·生死·山海关

  海子死前半个月左右,刚从安徽老家过完春节回来的他和王家新在《诗刊》办公室聊天,他很郑重地说,他发现在老家黄昏的时候,黑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是从麦地里升起来的。

  王家新一时并没有理解他的话,直到后来在阅读海子的遗作《黑夜的献诗》时才如梦初醒,浑身颤抖。“海子完全是洞穿了生与死的奥秘,用几乎是神似的语言来讲话了,他在精神上已经完全超越生与死了。”

  海子最后几首遗作中,有着非常美好的诗句,但是,对生命美好的描述只是很小一部分,或者说,海子对生的看法更多是建立在“死”(复活)的前提上,更多的还是对黑暗、对死亡的描写。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身边带着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的遗书中写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消息传来,诗界震惊。

  听到消息,唐晓渡“一时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四川的欧阳江河得到了西川的电报,“非常震惊,坐了一个下午的茶馆,谈海子,非常伤感。”各地的诗人这时都有一个感觉:好像海子是为了诗歌,为了大家而死的。

  海子的死,很多人都说,意味着上世纪80年代诗歌的终结。

  纪念海子:诗性终结 生活继续

  20年来,我们一直在纪念海子,读他的诗,出版他的纪念集等,但我们都知道,海子的时代毕竟过去了,诗歌的时代也在渐渐远去。纪念,或者是为了告别。为了忘却的纪念,因为这个时代和海子和诗歌越来越缺少关系。

  光环戴在了海子头上

  之所以会有一个疯狂读海子的时代,一方面,可能与当时社会压抑无处得到发泄有关,以致人们给予了海子非常多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评价体系有关。他死后,评论界面对他的死亡,一时间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但很快,“为诗歌献身”、“殉道者”等形而上的光环戴在了海子头上。

  面对越来越多的诗人自杀、越来越狂热的对海子的崇拜,海子的好友西川坐不住了,他在长文《死亡后记》中对海子自杀的世俗性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不要模仿海子。他认为,海子的自杀,可能与他的性格因素、气功问题、不如意的爱情生活等相关。

  对于同样是第三代诗人的韩东看来,海子只是一名“天才诗人”,“我认为他的诗还是显露了一个少年诗人的状态,还没有进入一种自觉的状态。”他说,“海子更多是因为非正常的死亡方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海子无疑是将诗歌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状态的,但他却最终采取了暴力的形式,而他本人也一直将自己归入短命的天才行列,比如兰波、凡·高。

  “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的是他的诗歌精神,一种极限冲击自我的巨大的勇气。”唐晓渡说,“80年代末如果存在一种诗歌终结,那并不仅仅是由海子来标志的,但他是一个最炫目的现象。”

  海子故居正等待拜访者

  3月26日是海子逝世20周年纪念日。20年来,出版界给予海子致敬。由诗人西川主编,作家社出版的《海子诗全集》将于纪念日当天出版,这将是至今为止收集海子作品最全的书。

  海子遗作整理是个庞杂的事业。西川、骆一禾在整理海子遗作时,骆一禾在海子去世49天之后突发脑血管破裂去世。只剩下西川一人默默地做了下去,终于在1997年经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海子诗集《海子诗全编》。“从某种意义上说,该《全编》就是海子的命。”西川说。

  之后,海子诗选牛毛般出现在市场上,但所有书的内容都来自《全编》。在海子20周年纪念之时,西川再次推出《海子诗全集》,由作家社出版,这本书新增收录了海子第一本油印诗集《小站》全部作品、诗《生日颂》,以及海子为《太阳断头篇》所做的插图等。

  北大五四文学社未名湖诗会从1993年开始,把时间改在了每年的3月26日,从此具有了纪念海子的性质,7年后,诗会有了诗歌节,每年,新旧几代诗人齐聚未名湖畔。

  而在安庆,修缮一新的海子墓地和海子故居正等待拜访者的瞻仰。安庆师院等当地机构也将在26日举行海子的相关纪念活动。

  对海子存在很多误读

  让《海子诗全集》编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西川谈海子是艰难的,西川极少和媒体谈海子。“这是我们仨(海子、骆一禾、西川)的事情,我没法评价他们。”有关海子的纪念活动像冰山般压在他一人身上,我们看到的完成的只有冰山一角。

  记者:3月26日你会在哪儿?

  西川:我会在安徽安庆。安庆修好了海子的墓,他们家也腾出一个房间专门做海子故居。他们家人说怀宁县委宣传部想做个纪念活动。

  记者:今年还有什么其他纪念活动?

  西川:去年有人找我说想做一个戏剧,做海子的《弑》,但因为经济危机撤了。还有美国Host出版社要出海子诗选,这是海子诗第一次被翻译成英文。海子身后,很多人都想做事,都没做成,我整天在接触这些没做成的事。

  记者:《海子诗全集》差不多把海子的诗都收录进去了吗?

  西川:海子在真正成为海子之前,写的诗让人觉得不像他写的。要收入所有的作品这是不可能的。

  记者:你说到现在,人们对海子还存在很多误解,有哪些误解?

  西川:比如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所有人将它认为是很明亮的诗,实际上它背后是非常绝望的,这是快要死的人写的诗呀!这种东西,收到中学课本中,中学生只能看到最表面的一层,不知道背后危险的冲动,老师也不敢讲,老师也不一定理解。

  记者:连房地产商也在用这句话。

  西川:我听说这事。我还在时尚杂志上看到,这边一个女子在海边迎风扬手摆姿势,那边写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哎呀!如果那女子知道这是快要死的人写的诗,不知道她会怎么想。

  记者:但现在大家看待海子,仍然摆脱不了符号化的倾向。

  西川:哲学家留给世界的所谓的影响,也就仅仅几句格言而已,萨特也就留下“存在即合理”这样的话。

  记者:但是大家把海子的格言都误读了。

  西川:误读就误读了,这是代价,没有办法。要完全理解海子,必须走进他心里,跟他站在一个心段里,比如海子的段位是九段,你只一段,你肯定不会理解他,只有你也到九段你才能理解他。

  记者:今年同样是骆一禾逝世20周年,可是却没有人记住他。

  西川:我和海子有很多想法都是从骆一禾那儿来的,这是我们三个人的事。不过,大家现在在纪念海子的时候,其实有部分是在纪念骆一禾了,绕也绕不开。骆一禾没有取得很大的声名,这是大家的选择,你无法左右大家的选择,但不代表他的诗写得不好,骆一禾也有他的知音。

  记者:你觉得20年,我们该怎么纪念海子?

  西川:我不知道这些东西,随他们去吧。广告商们最好别再用,真要用得付个版税,表示一下尊重吧。有人批评的什么文化名片,我觉得没关系,地方上可能觉得是乡贤,他的精神就在那儿。海子已经不再是任何人的海子了,不是我的海子,不是你的海子,我觉得纪念海子不是私人的事,别人肯定有做歪的地方,随它去了。 据《新京报》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