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体字,还是用繁体?历史上一直是个问题(图)(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用简体字,还是用繁体?历史上一直是个问题(图)(4)
2009年03月22日 11:5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4简体字曾作为拼音文字的过渡

  “与建国前的文字改革一样,建国后文字改革确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拼音化文字,简化字只是一种过渡,拼音化方向非常明确。”李乐毅这样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发表支持汉字改革的意见,并指出“汉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现拼音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因此文改会在当时一方面进行汉字的整理和简化工作,另一方面也在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准备工作,以便最终推出拼音文字。在当时,汉字简化实际上是拼音化的准备和权宜之计。“

  据李乐毅介绍,1958年文改会将“汉语拼音方案”送给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审阅时原来的标题是“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是周恩来划去了其中的‘文字’二字,这才使得拼音方案没有变成拼音文字。”

  中山大学曾宪通教授告诉记者,为实现汉字最终的拼音化,60年左右还在山西万荣县进行过拼音文字的试点,即用拼音完全替代汉字。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了各种学习班和培训班,进行拼音文字的推广。万荣县还创办了一种拼音报,这种报纸完全采用拼音文字,没有汉字字形。不过试点并不成功,几年之后拼音文字在万荣县的试点被终止,拼音文字在全国的推广当然也就没有展开。

  这种汉字改革最终拼音化的方向还体现在60年代国家组织力量对各地的方言进行拉丁字母注音,并在各方言区进行推广。“在广东方言区,当时对几大方言,粤语、客家话、潮汕话以及海南话创立了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将这些方言注音当作文字,只是一个拐杖。”从现在看来,这些对方言的注音方案实际就是要为最终汉字的拼音化做准备。

  从晚清到五四,再至建国,“汉字拼音化”一直是中国文字改革的方向,“汉字拉丁化”的提法一浪高过一浪,为什么?苏培成认为,“中国的文字改革与新文化运动是同一个思路,或者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晚清的屈辱记忆让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就只有启蒙民众,而普及教育则是首要任务。汉字难记难认,是普及教育的主要障碍,因此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改革汉字,最终达到普及教育、启蒙民众的梦想。而日本在文字上的拼音化改革及其之后的强国姿态则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所以五四之后,“汉字落后,拉丁文字先进”的言论屡见不鲜,如钱玄同用强烈的言辞否定汉字说:“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这是有新思想的人们都知道的。”

  有学者认为,建国后文字改革之所以会存在拼音化方向,原因有几方面,一是延安拉丁化文字运动的推动作用,二是毛泽东本人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而最关键的原因是实现与西方文字的接轨,即“汉字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文字的拼音化实际上也就成为了中国走向西方,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举措。

  1956年的另一个重要改革,将竖排改为横排,除却生理上横看视野比直看视野要宽的原因之外,与西方世界接轨恐怕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为西方世界的文字都是横排。

  自晚清陆费逵正式提出汉字改革的方案,围绕着汉字改革的争论便没有停止过,而且直到今天争论仍在继续。无论是网民无聊的谩骂抑或理性的探讨都让我们看到,繁简之争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甚至可以被娱乐化。不管你是否喜欢众生喧哗,但至少文化、学术与政治的分野开始清晰,这让我们感到欣慰。

  撰文:本报记者 帅彦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