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不在了,区区一本小说,为什么仍会因“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搞得它的作者犹如面临派发成绩单?就因为那是“遗作中的遗作”,和“张爱玲就是张爱玲”。
两句话均说明一点:是明星便能在人群中引起焦虑。希特勒如是,张爱玲也如是。我不是要把张爱玲比作希特勒,只是不论两段生命多么不同,他们的名字都成了大众投射欲望的目标———有跟随的欲望,便有领导的诞生。张爱玲不一定为了开创新潮而写作,但当她的品位变成个人风格,又当个人风格变成流行指标,用今日的语言来形容,她便是当仁不让的“时尚教主”。
作家中不乏经典人物,但数十年如一日名字高居流行榜不下的,张爱玲算是“ 特例”。没有人会因害怕被称“老饼”而忌讳提起这诞生于1920年的名字,相反,一次又一次被文化事件upgrade(编注:升级),使她在一代又一代的眼中没有了年龄。因为,《倾城之恋》之外还有《新倾城之恋》(舞台剧),主演《半生缘》的吴倩莲老了,《色,戒》中又出现“新吴倩莲”汤唯。连“乐坛教父 ”黄耀明也因为张爱玲而与王若琳有了sixdegreeofseperation(编注:六度分隔理论,指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可以通过不超过六个人联系起来)的关系———他唱过迈克填词的《半生缘》,迈克说王长得像张爱玲。就是这样,张爱玲如莎士比亚,永不凋谢。
所以, 《小团圆》的千呼万唤始出来才会成了张爱玲神话的警报———会不会有万里长城毁诸一旦的危险?都怪“复出”是“恶梦”的代名词,更何况此书的主角不是别人,却是作者自己?《日落大道》(SunsetBoulevard)也是一部永远不老的经典名片,甚至在“人人都是明星”的今日,它只会愈活愈应时:活在自己世界里的Diva(编注:红伶)与想象中仍然青春的自己携手幽幽走下台阶,看在心灵脆弱的人眼中,那是至为恐怖、残酷又极具警世意义的一幕。
大家都不希望张爱玲会“过时”,然而时尚的本质,就是要不断把名人贵族送上不会流血只会钉盖的断头台。《小团圆》永不面世,便不会传来“江郎才尽”的被判有罪,现在却因连封面设计都面目模糊的“旧”书,而教张爱玲的“新”受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