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老舍研究之谜":《四世同堂》摹仿《神曲》(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破解"老舍研究之谜":《四世同堂》摹仿《神曲》(3)
2009年03月18日 15:48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老舍研究之谜”的答案

  “解铃还需系铃人”。老舍的创作深受但丁及其《神曲》的影响,《四世同堂》是以《神曲》的“三部曲一百章”结构为范式并融合作者本人在抗战中的生命体验而进行创作的,因此破解“老舍研究之谜”也应当从《神曲》入手。现在通行版本的《神曲》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三部分,每部分有三十三章,加上序诗,共一百章。“三”象征着“三位一体”,“十”象征着“完美”,“一百”是“十”乘“十”,象征着“完美之中的完美”。《四世同堂》分为《惶惑》、《饥荒》、《偷生》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有三十四章,第二、三部分均为三十三章,总共一百章。《神曲》描写了但丁游历三界的旅行,田德望先生认为:“但丁以个人灵魂的进行历程为例,启发人们对自己的思想行动进行反省,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加以注意,来促使意大利在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早日实现。”《四世同堂》叙述了以祁家为代表的北平人沦为亡国奴后的精神历程,也表达了相似的主题。

  需要指出的是,《神曲》中的圣贝拉与《四世同堂》中的瑞全分别是促使但丁和瑞宣发生思想转变的人物,而描写但丁与瑞宣在思想发生转变后的内容即两部作品的“最后13章”都“丢失”了。但丁研究者普遍认为,《神曲》“最后13章”(第88章至100章)的“丢失”象征着人不可能完全理解神学,也不可能完全得到灵魂上的拯救,但丁也由此使象征着“完美之中的完美”的“三部曲一百章”结构留下一个永恒的缺憾,使之不能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老舍在1950年在上海的《小说》杂志连载《饥荒》时,没有把已在美国写完并译成英文简本的《饥荒》全部发表,在发表至第87章时(连载时标为15-20章),《小说》杂志在第87章末尾标明“全文刊完”。这表明老舍是故意不发表“最后13章”。《四世同堂》第87章写瑞宣在潜回北平从事抗日活动的弟弟瑞全的开导下,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犹豫彷徨,积极投身抗战,为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最后13章”(第88章至100章)的“丢失”象征着北平人经历抗战的磨难之后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文化的因袭,仍然没有得到灵魂上的拯救,仍将为自身的国民性弱点而受到“惩罚”,北平人的反抗活动并不能真正拯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毒害的北平人,应当从精神层面上引入基督教的“信、望、爱”才能最终拯救北平人。同时也使象征着“完美之中的完美”的“三部曲一百章”结构留下一个永恒的缺憾。这也是作为早在1922年就正式受洗的基督徒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建构。

  另外,这两部巨著的“最后13章”还有一个相似的经历:《神曲》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最后13章,后来终于有争议地补齐100章;《四世同堂》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13章,直到80年代中期马小弥从英文简译本复译之后才勉强地补齐。有关《神曲》最后13章的“丢失”与复得一共有3种说法:(1)是但丁原作,故意藏于一处,后托梦给儿子才找出;(2)是但丁之子雅各续作;(3)是雅各按但丁大纲原意整理完成。其中以第三种说法较为人们所接受。老舍也为《四世同堂》日后能够破镜重圆作了精心的安排:在美国出版英文简译本,写信给当时在日本的冰心详细介绍了“天堂篇”的完整提纲,后来发表于日本《横滨大学论从》(1949年11月)。现在的《四世同堂》最后13章是从英文简译本复译回来的,只是原著的一个缩写。

  老舍在1942年评论《神曲》时说:“世界上只有一本无可摹仿的大书,就是《神曲》。它的气魄之大,结构之精,永远使文艺学徒自惭自立。”老舍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摹仿但丁的《神曲》创作了《四世同堂》,实现了自己“要写出象《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的愿望。而且,他为了摹仿但丁的《神曲》,故意留下不完满的缺憾,没有发表《四世同堂》的最后13章,这就是“老舍研究之谜”的答案。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