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寡妇如何排解寂寞
陈壹
《礼记》有一句话:“寡妇不夜哭”。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寂寞的深夜里,一个人悲伤地哭泣,是不是想男人了?还是被某个男人欺负了?这是为社会道德和舆论所不允许的。
明清绝大多数寡妇,年龄在14岁至30岁之间。这正是女性情感的旺盛期,也是性需求的强烈期,渴望异性的爱抚。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寡妇们被迫只能望“性”兴叹。
妇女守寡是漫长而痛苦的,为了抵御难耐的寂寞和感情的饥渴,她们甚至为自己设置了一些非人道的藩篱,试图让自己达到心如枯井、欲望全无的境界。真是让人不忍。
有的寡妇,不愿走出家门一步,尽量减少与异性的接触。如却县李胡氏25岁守寡,发誓终身不出家门。一天邻家起火,大火烧到她家,家人赶紧过来救她,她却把7岁男孩从门口交给嫂子,然后“抱三岁女端坐火中死”,宁死也不出家门。明嘉靖年间,广东南海县朱黄氏,很年轻时就守寡,她“动遵礼法”,从不踏出家中大厅半步,被当时人称为“女君子”。还有的寡妇,忍受不了寂寞,渴望再嫁,其家族以此为耻,族长率领族人“合群以殴杀之”。真是极端的残忍。有的妇女守寡后,全身心投入做生意,以积累财富,排解寂寞。乾隆年间高密县寡妇傅单氏守节31年,“持家有成”,以致“家业五倍于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富豪、女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