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玩”老子,也赶“国学热”?且听他接受本报专访:
“我没转型,仍写小说”
75岁的著名作家王蒙昨天“旋风式”到访广州五小时,为其新作《老子的帮助》签名售书(见图,阙道华摄)。他还抽出时间接受了羊城晚报的专访,以一贯的幽默、从容畅谈他的新书、近况以及所思所想。
我个人不用“国学”这个词
在新出版的《老子的帮助》一书中,王蒙以亲身的经历和认真的思忖,为老子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当代中国的人证、见证、事证、论证,甚至反证。此书风格与循规蹈矩的学院派和自说自听的江湖派迥然有别。“一不小心”赶上了“国学热”,王蒙赶忙声明:“第一,我没有转型,我还继续写我的小说,比如说,读者翻开最近一期的《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华文学》都能发现我发表的小说,但是从读书的角度对传统文化作些解读,也是很有趣的事情。”“第二,我个人不用‘国学’这个词,而宁愿说‘中国传统文化’或者‘传统经典’。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四’以来追求的新文化以及我们追求的现代化应该是一致的,不必将它们对立起来。”
为何从传统经典中选择《道德经》来写,王蒙说:“比较起来,我对老子的兴趣产生得早。老子的说法有些逆向思维,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显得有点另类,提倡的说法和别人不一样,有的甚至是反着来的,惊世骇俗。这些说法是别人无法接受的,所以我喜欢琢磨他。而且《道德经》只有5000字,可现在全世界关于老子的译本有1000多种版本,是全中国所有著作在外文译本上最多的。我能用自己的人生和思考,在老子上做文章,也是一种快乐。”
“年纪轻轻不能道行太深”
王蒙用对老子“无为”的阐发,给“有为”的当代人的精神困顿提供了一剂解药:“今天我们鼓励前进,老子让我们学会后退”。他解释说,老子的东西对我们当代人有很实在的意义,因为学过老子的人不会走单向偏执极端的思路,一定能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全世界都得了狂躁症和抑郁症,据说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已高达40%。“老子的语言特别简单,像念咒,没事儿琢磨琢磨,远比有其他的嗜好要好。老子很多地方想得很简单,能让人别做不自量力的事儿,遏制欲望的膨胀。它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有助于我们内心的和谐。”
“年轻的时候我是个敏感而急躁的人,急躁时翻翻老子的著作,就不会自己跟自己较劲。年轻人可以长点知识、经验,增加点‘道行’,但你也不能年纪轻轻‘道行’太深,18岁就有老子那么深也挺恐怖的。就像我现在快满75岁了,不可能再写出《青春万岁》,但我19岁时,也写不出对老子的解读。”
记者邓琼、实习生赵蕾,通讯员王绍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