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没能引起毛的兴趣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在来中国之前,白宫助手为他找来了英文版《毛泽东诗词》。尼克松精心阅读并从中挑选了一些诗句,试图以此找到共同话题,达到在没有解决台湾、越南问题的情况下促成中美合作的目的。
2月21日晚的宴会讲话中,尼克松说:“毛主席写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现在就是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但是,尼克松最终没有引起毛泽东谈诗的兴趣,也没有达到使中国在原则问题上让步的目的。
1974年5月,毛泽东又会见了塞浦路斯总统马卡里奥斯大主教。马卡里奥斯说:我读过毛主席的许多诗词,十分爱读。这些诗词中含有人道的感情及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关于生活的概念。毛泽东只回答:我不会写诗呢。马卡里奥斯坚持说:不管怎样,你是在写诗,书写历史并改造自己的国家。他还有趣地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诗说:花一样的国度里到处都是太阳(“芙蓉国里尽朝晖”)。
虽然马卡里奥斯从宗教的认识角度提出毛泽东诗词的“人道的感情”,没有得到毛泽东的认可,但他看到了诗词书写、改造人类思想的作用,确实比尼克松的实用主义要深刻。
1975年1月12日,毛泽东会见了联邦德国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施特劳斯。施特劳斯谈到同行的国务秘书施莱夫人特别喜爱毛泽东诗词,来华前推荐他也读了。毛泽东仍旧回答:我不会写诗。施特劳斯说:至少过去会。毛泽东却坚持说:过去也不会。我会打仗。施特劳斯说:会打仗,会写诗,会领导人民做不少事情。
虽然来访的外国人因政治见解、文学造诣不同及对中国旧体诗词的难以理解,对毛泽东诗词存在着较大隔膜,同时毛泽东的回答也必然包括着谦虚成分,但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在他们面前评价自己诗词的一个共同态度也是明确的——不愿意把自己的诗词当做文学,而是当作一种武器,和自己的斗争结合在一起。
引人注目的“反修”诗
在已经公开发表的近70首毛泽东诗词里,第一次将世界形势作为背景的,应数1935年10月毛泽东长征中写下的《念奴娇·昆仑》。词中写到,“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毛泽东后来的自注这样解释:“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在此之前,毛泽东的诗词中尽管出现过“世界”、“宇宙”等词语,但都是指作者的生活环境或是主观世界,并非国际形势。
这首词写作于红军长征即将结束,面对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毛泽东开始真正走向了世界,考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国际战略。从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的范围看,他的思路不仅仅局限于反对日本侵略。毛泽东在词中设想了一把倚天巨剑,要将炎凉不平的世界,砍削为“环球同此凉热”的平等世界,即要消灭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类大同。
从那时起,国际形势成为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新源泉——有悼念在缅甸抵御日军牺牲的戴安澜将军的七律,有歌颂在朝鲜妙香山抗击美国侵略军的《和柳亚子先生》,有讴歌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大好形势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1959年,中苏两党关系出现紧张。赫鲁晓夫的所作所为,引出了毛泽东的一组“反修”诗。
同赫鲁晓夫会谈后不久,毛泽东写的一首《七言诗·赫鲁晓夫访美》:“一辆汽车几间屋,三头黄犊半盘银”,是指赫鲁晓夫访美时一个农场主送给他三头良种牛和一个资本家送给他一盘古银币,赫鲁晓夫十分高兴,在毛泽东面前大加称赞美国人有汽车、有房子的“幸福生活”;“举世劳民同主子,万年宇宙绝纷争”,是讥讽赫鲁晓夫吹嘘世界要成为“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世界”。
1959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杭州过生日,将他写的两首诗分送给在座的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小组成员,其中一首是《七律·读报》:托洛茨基到远东,不战不和逞英雄。列宁竞抛头颅后,叶督该拘大鹫峰。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蜂。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
诗中多处借用赫鲁晓夫访华过程中指责中国的语言和口吻,自嘲说,世界就要实现大同,只有中国是“不识相”的“蠢虫”。“叶督”指清末两广总督叶名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他采取“不战、不和、不走、不降”政策,最终被俘,拘禁印度而死。
1960年6月13日,毛泽东又写了一首《七律·读报有感》。与前几首针对赫鲁晓夫访美、访华背景不同,这一首针对新的国际风云,蕴涵史实最为丰富。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之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政府达成协议,商定1960年5月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谈,讨论关于裁军及和平共处的协议。赫鲁晓夫对此寄予厚望。然而,“青云飘下能言鸟”,给了赫鲁晓夫迎头一击。
5月1日清晨,一架美国U-2高空侦察机侵入苏联领空进行侦察。当天上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红场上进行阅兵时,得到防空兵司令比留佐夫的秘密报告,U-2已被击落,飞行员被俘,正在审讯。美国中央情报局原以为飞行员必定死亡,可以抵赖,于是在第二天通过报道说一架飞机在土耳其境内失踪。然而,被俘的飞行员这只“能言鸟”一五一十交代了从事间谍工作的侦察任务。
1965年夏秋之间,毛泽东写下了一首《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是毛泽东继《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之后,又一首提到鸡雀与鲲鹏的诗作。毛泽东用这个典故,是因为经他修改于1963年9月发表的“九评”文章之一《关于斯大林问题》,曾用俄国克雷洛夫寓言和中国《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比喻赫鲁晓夫是鸡雀,斯大林是鲲鹏和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