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诞辰110周年来临之际,“老舍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构建”、“老舍与中国现当代文化”等成为近期文坛议论的话题。
虽然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自称是“老舍‘粉丝’”,但国内一些“新锐”写作者却对老舍、茅盾、巴金等前辈的文笔表示不以为然。陈丹青在言语中虽然承认老舍《骆驼祥子》还是很好,但同时表示没有读完。所谓文坛先锋的口无遮拦,似乎隐隐地透露了一个信号或是一个疑问:在今日的时代环境下,老舍及其身后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人物的作品,真的过时了吗?读《茶馆》、《家》、《狂人日记》落伍了?
记者日前从上海文汇出版社获悉,该社自去年5月开始分批推出的“老舍作品精汇”丛书发行火爆。这套定价518元的丛书(共21种)所发行的2万套已无一本库存。
老舍作品至今受欢迎
来自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调查数字更令人震惊,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出版机构,人文社从1955年开始出版老舍的作品,至今老舍的《骆驼祥子》累计销量为407万册,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收入《骆驼祥子》的各种文集。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来《骆驼祥子》累计发售300余万册,近10年的销量几倍于之前。而老舍的另外一部名著《茶馆》也有不俗的成绩,2000年以来共售出60多万册,其中2003年以来达46万册。
这一系列数字透露出这样一个事实,在文学写作更为多元的今天,在魔幻现实主义、荒诞主义盛行的今天,依然有人在看老舍的作品。对此,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表示,不管谁的作品,总逃不脱大浪淘沙般的历史规律。作品本身是否含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是关键,真正能够留给后人回味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有的人会永远被人们记住,有的人却只能名扬一时。老舍很幸运,他的作品至今在国内外受欢迎。
小胡同里走出大作家
舒乙告诉记者,“在2月3日老舍110周年诞辰研讨会上,一位俄国汉学家跟我说,在俄罗斯‘老舍热’从来没有凉过。这位汉学家最近参加一个欧洲汉学家的会议,会上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家很多,其实只要讲3个人——茅盾、老舍、沈从文——就够了,当场很多人都接受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发明者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德威。王德威教授认为,茅盾写了中国革命;沈从文写的是自然、水、船夫、少女,抒情的;老舍写的是平民,盼望改变的平民。这3个人的作品,可以代表整个当时的现代中国。
这位从京城小胡同走向世界的大写手有着非常朴素的创作观,他生前从不称自己是“作家”,而称自己是“写家”,他曾写道:“我老觉得文学是有用的;它比任何东西都高明。我不能吆喝我的作品是‘人类改造丸’。我也不相信把文学杀死便天下太平。我写就是了。”低调的为人,作品在其身后却赢得了国际性声誉。在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青年作家蒋泥推出30万字的评传作品《老舍的沉浮人生》,书里公开了依据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等先生给作者直接提供的一手资料,分析评价老舍在上世纪60年代差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勒·克莱齐奥盛赞老舍说:“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在许久之前,勒·克莱齐奥就为《四世同堂》法文版作序。
永远的老舍永远的话题
日前,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一位老舍“粉丝”将《骆驼祥子》输入电脑,发现一般人只要认识300多个字,就可以读懂老舍的作品。这充分体现出老舍作品的平民化。评论家王干这样形容自己看老舍作品时的感受:“《骆驼祥子》的开头,祥子出场以及为什么叫骆驼祥子,老舍用的地道的口语,地道的北京话,没有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架子,也没有做出一副学问家的样子,像是聊天,又像是侃大山,完全生活化的叙述。老舍小说发出的那种特殊语言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后来又买了《离婚》、《二马》、《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小说,一本一本地看,从此我着了迷。”
老舍离开我们很长时间了,但又仿佛未曾离开。他笔下的北京城,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斯特拉福德、雨果笔下的巴黎、狄更斯笔下的伦敦,是那么光彩夺目,现在哪个作家能写出那样的北京?今天,不仅有人在读老舍的作品、看老舍的剧本呈现的舞台剧,黄磊版的电视剧《四世同堂》也马上要与观众见面了;《茶馆》、《龙须沟》等几部作品的电视剧日前已进入后期剪辑阶段,即将与观众见面。永远的老舍永远的话题将一直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