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单霁翔在8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
单霁翔委员说,谁创造了文化遗产?谁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谁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力量?这些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问题。最近两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创新实践,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
在汶川地震中,羌族文化遗产损毁严重。令人称奇的是,位于地震中心地区的理县桃坪羌寨,虽然有10%的建筑完全垮塌,但是全村500多名村民和40多位游客无一伤亡。奇迹的发生与羌族碉楼与村寨的建筑特点有直接关系。2008年7月15日,桃坪羌寨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开工,采用前所未有的由具有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组织当地羌族民众为主的队伍施工的方式。开工前,举办了两期藏羌地区传统工匠培训班,讲授羌族建筑技艺及文物保护知识。经过培训的50多名羌族工匠参加了桃坪羌寨的文物抢救保护工程。
坎儿井是新疆地区的先民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水文地质特点创造的地下水利设施,从汉代延续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近年来,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坎儿井数量锐减。吐鲁番地区原有坎儿井1270多条,现在常年有水的只有331条。为此,2006年国家决定划拨6000万元资金,抢救加固100条坎儿井。如何既有效保障坎儿井的输水功能,又妥善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工作组带着问题走访村庄,向正在点着篝火修缮坎儿井的当地群众求计。最后,决定采取传统技艺和现代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当地民众参加修缮工程。
这两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羌族的碉楼村寨和坎儿井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由经过培训、掌握了传统技艺的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多重效果,既对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实现最小干预,又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