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大于2?
央视大戏、大众定位和赖声川执导,这三个难得凑在一起的条件,使剧组顺利找来不少一线明星和实力演员,如柳云龙、张静初、程前、林依伦及杨婷、方旭、史可等,“赖声川在内地执导的首部原创舞台剧”,也成为该戏的宣传噱头。
可那些对导演倾心的大陆演员,合作一开始就“找不着北”了。他们对没有剧本,只有大纲和概念的赖式创作方式极不适应,导演需要每一个演员提供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情节想象,集中集体智慧,他最终再筛选出需要的内容。
尤其是方旭、柳云龙这些最早到剧组的演员,“没有剧本,这怎么排呀?”抱怨归抱怨,大家按照导演的要求,不停地凑在一起开会,围绕“电视”这个关键词,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
程前曾经和导演有过一次整夜的长谈,“我跟他讲我的经历,讲我的童年,在北京,为什么一个人突然坐火车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时候很多事历历在目,说到痛哭流涕。”后来,这个童年出走经历被导演采用,作为剧中一个重要的转场。
这是个有着浓厚中国特色的戏剧,大陆演员和台湾导演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别成为两方沟通的最大障碍。导演成长在台湾又在美国留学,很难能理解中国大陆这30年间的变化对一个人心理的冲击和洗练,以及那些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比如第一场戏,发生在1980年的北京青年知识分子家中,赖声川一度想让女主角小芬唱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来反映其身份和时代记忆,王可然急得不惜得罪导演也极力说服他用诗歌《致橡树》替换流行歌曲,他认为“一旦用歌就完全没有时代特点了,而一首《致橡树》能引起多少三四十岁人的时代记忆!”
排到第三幕,导演坚持要引入赖式喜剧的桥段,就像在《暗恋》中的加入脱离现实的情节,他想借扮演流浪汉的方芳的口,说出对完美世界的想象“好美……一个没有垃圾的世界,一个没有流浪汉的世界,一望无际的大海,一眼直接可以看到北极光,抬头看流星雨直接飘到彩虹上!那个彩虹横跨全世界!”
看到大段这类型的台词,演员们简直要疯掉,方旭甚至找到制作人想退出,“我能不玩了吗?”他觉得话剧“没这个闹法”。
演员们习惯于之前朴素的经验,导演却有自己的想法,经常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为了不影响白天的排戏进度和情绪,王可然就夜里不断地找导演沟通,怕直接沟通导演面子过不去,他就“曲线救国”,先说服丁乃筝,再通过丁乃筝说服姐姐,再由丁乃竺去说服自己的丈夫赖声川。
不断争吵、“暗战”、磨合,最终,导演和演员们一起完成了这部“讲述老百姓自己故事”的戏剧。而这种集体创作的模式,在这部提供集体记忆的戏中,反而比独立创作有了更多真实感。
“这个过程,对于导演和演员,大家都从对方学到了很多,它也给我们以后的创作很多启发。” 程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