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深日久,坐落于广园东地段的原占地8万平方米的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已经残存无几。广园东路、广深铁路将仅存的墓门牌坊、东纪功亭、纪念塔三处建筑分割开来,淹没在周边密集的建筑群中,不复可辨。
2005年8月,广州市同意异地迁建意见,最终确定黄埔长洲岛思亭路以东、抗日英雄路路侧地块为复建选址。复建资金,由市政府协调安排。
日前,在市政协大会的分组讨论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承诺市政府会不吝花钱迁建新一军墓地。
刚刚闭幕的广州两会,有关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的保护问题再度引起代表关注。建成于1947年9月的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原陆军新编第一军赴印缅抗击日本侵略军为国捐躯的2.7万多名将士而建,位于白云山马头岗上(今天的濂泉路、广园东路一带),原来总占地达8万多平方米,如今被周边单位分割,只剩下零零散散的个别建筑。
据本报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公墓最终确定将在黄埔长洲岛思亭路以东、抗日英雄路路侧地块异地复建。复建资金将由广州市政府协调安排,黄埔区负责具体落实,复建后的墓园将由黄埔区进行管理。目前方案已上报广州市政府,不久之后将有一个结论。
现场直击:
纪功亭“藏身”菜市场
新一军阵亡将士墓地,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公墓入口牌坊、纪念塔以及纪功亭。“文革”期间,墓园遭到严重破坏,面目全非。公墓的三个组成部分被割裂成三块。如今,纪功亭被一个菜肉市场包围,公墓入口牌坊则位于濂泉路布料批发市场内。最主要的纪念塔,则位于周边单位的管辖范围内。
记者昨天下午来到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所处的广园东地段。墓门牌坊上字迹已经非常模糊,一对牌坊分别在濂泉路两边。其中位于西边的墓门牌坊整个被服装批发档口包围,牌坊的钢筋混凝土柱子上挂满童装。东面墓门牌坊已经被改成门房,但还能看清原来的结构。
再往北跨过广深铁路以北,当年的西纪功亭早已不知所终,在附近的广园中综合肉菜市场里,有一座破旧的八角攒尖顶亭子,这就是东纪功亭。亭子中间的“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石碑,向人们提醒着这幢建筑的身份。
从菜市场出来,往北越过广园东路,原来的纪念塔位置已经被建筑物挡得严严实实。
最新进展:
黄埔长洲岛异地复建
1994年,公墓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塔的两截青石纪念碑被找回,镶回纪念塔背面。广州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对修复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非常重视,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希望尽快解决问题。这几年市政府、市政协、市文化局、省台办等曾多次前往公墓考察。
说起公墓异地迁建的决策过程,现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广州市民革原副主委李沛辉告诉记者,老兵们希望可以原址修复,恢复原来的广场便于拜祭。但拆迁补偿问题一直不能达到统一意见。于是考虑异地搬迁。先是选中白云仙观后面,但由于涉及产权问题,未能解决。后来又选址白云山前的“四方地”(现云台花园前面),但也未果。“后来,广州市决定将辛亥革命纪念馆、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等都迁建到黄埔长洲岛,异地迁建的事就这样确定下来。”
常有台湾老兵回来拜祭凭吊
据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公墓最终确定将在黄埔长洲岛思亭路以东、抗日英雄路路侧地块异地复建。复建资金将由广州市政府协调安排,黄埔区负责具体落实,复建后的墓园将由黄埔区进行管理。广州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复建将严格依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原有公墓构筑物将依原样、原规格、原尺度迁移,缺失部分将依历史痕迹或照片、回忆等以相同材料重构复原,最大限度地重现历史原貌。
李沛辉说,阵亡将士后代分布在世界各地,如今,仍然有许多台湾老兵回到广州马头岗凭吊当日与他们一起英勇抗战的英雄。
修墓故事:
600日俘以流汗报流血
1945年9月16日,广州受降典礼一结束,新一军军长孙立人立即着手筹备建设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孙立人曾3次乘坐军用飞机盘旋广州上空,最后公墓选址定在广州白云山马头岗上,因为“广州是一个抗击侵略者的城市,马头岗附近有黄花岗72烈士、廖仲恺、朱执信诸位先生的墓园”。
根据当年《大公报》驻军记者吕德润的回忆,1945年1月,史迪威公路(即中印公路)通车。他在随军前行的前夜,到伊洛瓦底江边的一所木屋向孙立人道别。屋里只有孙将军孤身一人和一条猎狗。
吕德润问孙立人“是否有需要捎带的国内物件?”孙立人沉思片刻说:“如果你方便时看昆明街头有没有卖冥钞的,如碰上就请你代我买一些回来。”孙立人接着说:“并不是我迷信,只是我实在不知道还能用什么别的办法去祭奠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们。”
1945年6月,带着缅甸俘获的3头大象和日军俘虏,新一军回家了。同行的还有上万阵亡将士的骨冢,一如孙立人的承诺,“招魂随旆,同返中原,永享春秋,长安窗梦”。
公墓于1945年10月动工,1947年9月落成。整个公墓由墓门、东西两座纪功亭、纪念塔三部分组成,门额顶上的“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两侧的“顶天立地”、“震古烁今”以及两座纪功亭正面的“勋留炎徼”题匾均为蒋介石手笔。纪功亭后面的“浩气长存”匾额由孙立人将军题写。纪念塔正面石碑台座顶安置的一只重逾千斤的展翅铜鹰,是用新一军在印缅作战时发射后的炮弹壳铸成,鹰为新一军的军徽。台座的左、右、后三面墙刻有全体阵亡将士的名字。台座上耸立着4条尖顶石柱,高达20余米,直指云天。
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战史专家、当年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联络参谋、86岁高龄的王楚英先生昨晚接受本报记者电话专访时说,“我从广州战友那里获知,当年公墓修建未动用国民政府一分钱,全部都是新一军官兵自愿捐献。孙立人将军还出了‘奇招’:让600名日军战俘‘以流汗报流血’,‘以告慰先烈于九泉’。”
新一军抗日战功赫赫
1943年撤退到印度的新22、30、38师合编为新一军,首任军长郑洞国,此时新22师也在其建制之中,出国远征的中国士兵在美英盟军的帮助下,在兰姆伽整军经武,练就丛林战的过硬本领。
1944年4月与美军联合围攻密支那,毙敌2000人,俘虏70人。新一军攻击八莫,新38师作为主力,在美国轰炸机的配合下,恶战一个月,与日军一个战壕、一个地堡地争夺,这一仗消灭日军2400余人。盟军当局后来将八莫的一条马路以新38师师长李鸿的名字命名。1944年8月孙立人升新一军军长。
整个反攻战役中战果辉煌:击毙日军联队长以下官兵3.3万人,打伤7.5万人,缴获大炮186门、战车67台、汽车552台。自身伤亡1700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战役中曾俘虏日军1200多人。日军后来一听新一军、新38师大名望风而逃。使新一军博得“天下第一军”的美誉。
孙立人
(1900.12.8~1990.11.19)
汉族,安徽庐江人,抗日名将。历任国民政府师长、军长,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
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192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攻读军事。1927年毕业,应邀游历欧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国军事。1928年回国,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中尉队长。抗战时期,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国远征军入缅甸后,取得仁安羌大捷。国民党败退至台湾后,1950年4月,孙立人晋升陆军总司令。1955年8月20日,蒋介石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等罪名,革除孙立人“总统府”参军长职务。孙被判处“长期拘禁”,直到1988年5月才解除长达33年的监护。(黄丹彤、林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