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画作最大规模展览- 180余件捐赠作品首次“聚会”中国美术馆
九旬吴冠中:我就像回到了童年
拍卖出去的画与我无关,那些画的艺术价值与捐赠作品无法比。我的画全部捐出去了,这些画也是我最好的,最满意的。
本报记者 路艳霞
昨天,“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90岁的吴冠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轰动,画坛名流、他的学生悉数到场。任凭人潮蜂拥,任凭闪光灯包围,老人家方寸未乱,嘴角始终挂着淡淡的笑。
“观众就像是我的家乡人”
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联合主办,吴冠中捐赠给这三家海内外公立美术馆的180余件作品进行了精心展陈,这也是有关吴冠中艺术作品最集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将展至3月8日。
昨晚,记者拨通了吴冠中家的电话,电话那边传来的声音亲切、温和。“那么多人看我的展览,我当然很高兴。我今年90岁了,路都走不快了。展览布置得像江南水乡,我仿佛回到了童年,观众就像是我的家乡人,我的脚步也轻快了许多。”
吴冠中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有三个,一个是他的夫人朱碧琴,一个是他的精神之父鲁迅,一个是给他带来艺术激情的法国大画家凡高。而在此次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36件作品中,观众找到了其中的“两个人”。
《画中人》的主角正是吴冠中的夫人朱碧琴。吴冠中说,他一生追求艺术,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家里的一切重担全落在了夫人身上。对夫人他有愧疚,更有感激。这在令人回味的画作说明中也能体悟到:“奔腾,跌宕,画图绕终生,坎坷犹未尽,彩点纷飞迟暮,白发人祈安宁。”吴冠中昨天特意把夫人带到了展览现场。“她身体不好,得了3次脑血栓,我想让她高兴点,也为了刺激她的大脑,让她看了《画中人》,让她知道大家都围着画照相。”但是,回家后,吴冠中问到夫人这一切,夫人却还是没什么反应。
而在2008年新作《野草》中,吴冠中同样为另一位生命中重要的人物——鲁迅,留下了精彩批注:“生于野草,斗争于野草,葬生于野草”。在这幅画作前,鲁迅之子周海婴流连忘返,寻找到了无限的感动。“我是第一次看到原作,给我带来很大的思考,这种构想、这种设计,非常艺术地表达了鲁迅在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成长斗争的坚强。”
平生夙愿得以实现
在展览开幕的前一天,也就是2月25日,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到吴冠中家,为他颁发了“文化艺术卓越贡献奖”,但是这一切似乎根本不在吴冠中的脑子里,最后还是旁人拿出证书,他照本宣科才读出了奖项的全部文字。他说:“我都不知道这个奖,我是什么奖都扔在脑后。”
而来自新加坡的客人们则惊讶于这位享誉世界的大艺术家的家,又狭小、又简陋。吴冠中之子吴可雨说,他父亲在方庄住了18年,有不少人想给他房子,条件是要画,但都被拒绝了。“我父亲一生就是画画,他说不能要求太多,要求太多对画画就是拖累。平时跟他谈话也是,谈艺术的时候话很多,谈别的就没兴趣。”
前几年,吴冠中的画卖得很贵,因画作拍卖而起的风波也不断。吴冠中说,那些参加拍卖的画作,有的是他送友人的,也有的是流失的,“拍卖出去的画与我无关,那些画的艺术价值与捐赠作品无法比。我的画全部捐出去了,这些画也是我最好的,最满意的。”
多年来,吴冠中的所有画作都保存在吴可雨那儿,父子俩有个共识:这些画不能卖,早晚有一天要捐给人民,要捐给公立美术馆。“父亲希望他的画放在美术馆,让人民世世代代都能看,他说这比放在收藏家手里有意义得多。”吴可雨说,如今,他父亲创造的艺术最终交给了人民,也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愿望。
他的艺术与冷漠无缘
吴冠中180余件捐赠作品首次大“聚会”,对观众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展览现场,观众分享着吴氏艺术的独特个性。这让吴冠中特别感动,他说,谁欣赏他的作品,他就感谢谁。
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认为,画家一般到五六十岁手就抖了,但吴冠中是个例外。“他的写意画很有生气,他对社会、对文化、对历史、对艺术的思考,富有生命力,他讲究点线面的结合,线条与色彩的结合,非常有激情,非常有活力。冷漠与他无缘。”中国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徐虹尤其为吴冠中近年的新作而激动。“他2007年、2008年的作品更奔放、更有激情,非常自由地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理解和他对人生的理解。他更忠实于内心的声音,更忠实于自己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光明日报资深记者韩小惠说,吴冠中最初的想法是当作家,但画名掩盖了文名。其实,通过展览读吴冠中的美文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他对每一幅作品的说明,都渗透着他对人生、对艺术、对人民、对生活的强烈的爱和责任。难怪众多的观众忙着掏笔记本,把这些妙语记个够。
一位观众记下了“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他说:“我最喜欢吴冠中这种充满诗性的表达了。”
而另一位观众则记下了:“我爱人民,我的整个生命投进了这爱的旋涡,作品是连绵不绝的旋涡的凝固吧。我深信,今天的人民和明天的人民,永远欣赏烙印着真挚感情的作品,而不限于形式的具象和抽象。”他认为这是吴冠中艺术的核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