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满女中与协和女子大学
1914年秋,冰心考进北京贝满女中。
在20世纪初的北京,提起最好的中学有“男育英、女贝满”的说法。这是指育英男中与贝满女中,两所由美国基督教会公理会创建的在北京较早引进西方教育的学校。但这两所学校普通平民家庭的子女是很难进入的,学生大多是当时社会名流、显贵、富豪的子弟,是当时的“贵族学校”。
贝满女中的创始人,是来自美国的传教士艾莉莎·贝满夫人。她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在灯市口大街北面的大鹁鸽胡同里成立贝满女子小学,逐渐发展,1895年成立四年制的女子中学,定名为贝满女子中学。1902年,校舍向南扩建,大门开在了灯市口大街路北。1905年,在中学课程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大学课程,名为协和女子大学。
冰心入学不久,恰逢贝满女中建校50周年纪念。学校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冰心还参加了体操表演。后来冰心回忆到:“14岁的年纪,正是感情最丰富,思想最活泼,好奇心最强,模仿力和可塑性也最强的时候。我以一个山边海角独学无友的野孩子,一下子投入到大城市集体学习的生活中来,就如同穿上一件既好看,又紧仄的新衣一样,觉得高兴也感到束缚。我用好学而谨慎的目光盯着陌生环境中的一切:高大的校舍,新鲜的课程,如音乐、体操,和不同的男女教师……”
1915年5月9日,密谋称帝的袁世凯,为取得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公然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贝满女中的学生参加了抗议示威,冰心和同学们一起在学生会主席李德全的带领下,游行到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冰心清楚地记得,在万人如海的讲台上,李德全慷慨陈词,冰心也满怀悲愤,交了爱国捐,发誓不买日货。
1916年,协和女子大学和贝满高中部,搬到了同福夹道原佟府旧址。当时佟府虽已荒废多年,但宏大富丽的格局,遗韵犹存。府中有多重院落和跨院,还有“训怀堂”、“紫萝轩”、“翠竹馆”等殿堂馆舍。当时,贝满的校歌唱道:“你永远记得我们佟府么?它便是我们第二安乐家。静静的曲巷门前少人喧,深深的庭院丛树碧无暇。朝阳里琅琅诵破万巷书,笑语间尽是手足情欢洽……”从歌词中可以感到学校清幽的环境,勤奋的学风,融洽的师生关系。
1918年夏,冰心以最高分毕业。按照学校的传统,她编写了辞别师友的歌词,在毕业会上作了演讲,后直接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
大学的大门上,是书法家吴之瑛女士书写的“协和女子大学校”金字蓝底花边的匾额。走进二门,是由王府三间大厅改成的大礼堂,大礼堂的长廊下,开满了长长的一大片猩红的玫瑰花。从此,冰心一辈子爱上了这艳冠群芳、又有风骨的花朵。这些玫瑰花似乎揭开了她生命中最绚烂的一页。
在大学的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了。冰心当时是学生自治会的文书,后又被选入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积极参加了运动中的各项宣传鼓动,同时开始向报刊投稿。她以冰心为笔名,写出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出版了诗集《繁星》与《春水》,步入文坛。
在冰心漫长的人生中,她努力实践着“为人生”的艺术宗旨,成为中国文坛上的常青树。柔和细腻的笔调、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新明丽的语言,构成了她艺术风格的基本特色,而母爱、童心和大自然是冰心写作的基本母题。她的高尚人格、她的善良与真诚、与她的《繁星》、《寄小读者》、《小橘灯》等经典作品一起,为她赢得崇高的声誉。
1920年,协和女子大学与通州协和大学、北京汇文大学合并成燕京大学,协和女子大学改称燕大女校。1921年冰心自理预科毕业后,转入文本科并跳了一级,直接进入二年级,成为燕大第一批女生。在燕大读书期间,冰心是校园里的活跃人物。她加入了燕大季刊社,先任编辑,被选为编辑副主任,又参加了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并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和小说集。
1923年夏,冰心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时获“金钥匙”荣誉奖。同年8月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宋美龄也毕业于此校),赴美留学,暂时离开了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贝满女中先后易名为五一女子中学、北京十二女中等,1972年改称北京166中,校址在同福夹道3号,仍是一所名校。现在,校园完全是现代化的教学楼,已难见佟府的遗迹。校园里矗立着一尊冰心的半身塑像,以纪念这位名扬中外的著名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