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
由于父亲毛顺生不同意毛泽东在湖南省图书馆自学,以为他在外游荡,荒废学业,断绝伙食费的供应。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自学半年后,于1913年下半年,考入湖南第四师范,次年春四师并入湖南第一师范。他在第一师范读了五年。他在这里遇到一位贯通古今、融合中西、思想开放的学者杨昌济。
杨昌济,字怀中,长沙县板仓人,曾留学日本、英国,前后达9年,研究哲学、伦理学、教育学。1913年归国后,湖南省督军兼省长谭延闿请他任教育司长,他断然谢绝。他在《达化斋日记》里记载:“今日之事,当从底下做起,当与大多数国民为友,凡军人官僚政客,不当与之为缘。不当迎合恶社会,当创造新社会,当筑室于磐石之上,不当筑室于沙土之上也。吾辈救世惟赖此一枝笔;改革思想,提倡真理;要耐清苦,耐寂寞。”他决心“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献身教育事业,培育人才,进行“磨血革命”。他热烈支持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热情向青年介绍和传播西方各派的政治主张和哲学、伦理学说,介绍中国古典学术思想和历史知识,鼓励学生树立“奋斗”、“向上”的人生观。他是新民学会的精神导师。
1918年暑假,杨昌济调任北京大学哲学、伦理学教授。他刚到北京,就致信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通告蔡元培等正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消息,建议毛泽东赴北京,一方面负责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组织工作,另方面去北京大学工作,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经他介绍,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手下工作了半年,任图书、报刊管理员,负责登记来图书馆的阅读人员。不幸,杨昌济于1920年元月17日在北京病逝。逝世前,他曾致信好友章士钊,介绍毛泽东与蔡和森的“学、品、行”,赞扬毛、蔡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杨昌济教授真有慧眼,不愧为近代伯乐。
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曾回忆:“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他是一位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我后来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他讲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一个公平正直、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在他的影响下,我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原理,而且在这部书的启发下,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我当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那篇文章,给了一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