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汕头二月二十一日电 题: 畲族文化面临失传
作者 李怡青 李瑞丹
畲语濒临消亡、传统服饰失传、畲族山歌濒临失传 、畲族戏剧少有人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畲族文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陷入失传危机。
近日,记者走进潮州凤凰山畲族村,发现畲族传统文化正受到严峻考验——畲族人不会讲畲语。
潮州凤凰山是中国七十多万畲族同胞世代相传的始祖开基地、民族发祥地,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凤凰山畲族人口只剩两千多人。位于潮州市凤凰山脚下的李工坑村与福建接壤,村里有三百多人口,是凤凰山区畲族人最为集中的地方。
畲族文化日渐消失,这是记者走访李工坑村的最大感受。在采访中,记者碰到的大多数畲族村民都不会唱山歌,他们穿的不是本民族的服装,说的是潮汕话,从外表上看与别的民族没有什么区别。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畲”字来历甚古。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畲族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经济为辅。
早在公元七世纪,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辟了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当时畲族先民的农业生产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上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所以狩猎经济一直比较发达。“农耕”与“狩猎”是畲族早期的生产特点。
为何当地的畲族文化会处于濒危状态?该村一畲民告诉记者,随着公路的修建,原本闭塞的畲族小山村与外界有了沟通,畲民谋生方式、生活习俗以及居住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外出求学,有的外出打工,一拨拨的年轻人离开家乡,畲族村的传统文化传承便受到严峻的考验。
他说,在日常生活方面,如今的凤凰山畲民,已与本地的其他民族差别甚少,不要说小孩子,连现在女孩子出嫁的嫁衣都是现代化的。
曾几何时,畲歌在畲族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歌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圈子。“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千百年来靠歌记述历史,教育后人。但现在迁入城镇的年轻人,大多连畲语都不会说了,更别提唱畲歌。”这位畲民告诉记者,如今整个凤凰山区能编唱畲族山歌的只剩下李工坑村的一位老人,年轻人能哼唱几句畲歌的都很少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