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的“黄埔情结”
梁 慧
1925年,当单懋统风尘仆仆地到达广州,担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大队教官时,他并未意识到,这竟开启了单家几代人难解的“黄埔情结”。
单懋统之子单培新,继承父亲遗志,于1939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第十六期,毕业后参加了豫南、中原、豫西等抗日会战,还曾随傅作义参加了北平和平起义。单懋统之孙、单培新之子单补生,深受先辈几代人献身革命的影响,致力于黄埔军校及民国军事历史的研究,并收集黄埔军校文物,耗尽心血延续着黄埔血脉。黄埔四期同学录,就是单补生最珍贵的收藏之一。
这本同学录正式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同学录》,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黄埔军校政治部编辑出版。纸本是16开,全部为铜版印刷,共计五百二十余页,印数为3000册。经历了近百年的沧桑,如今存世的已经不多。单补生收集到的这本,其封面、版权页早已不在,其中偶有缺页,不过同学录中的照片、字迹依然清晰,整体上保存得比较完整。
翻开这本同学录,最先看到的就是“亲爱精诚”四个字,这是校长蒋中正亲笔题写的校训。此后还有影印的廖仲恺诗词手稿,各级党政要人题词、录序、校容、练军事演习、教职员、各科学生戎装照片等,是一本关于黄埔四期详尽的历史资料。在同学录印发之时,汉口《民国日报》还曾专门刊发了一则《黄埔第四期同学录办事处通告》,对同学录的印发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据单补生介绍,黄埔军校同学录的编纂,不论对学校,还是学生,都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对于校长蒋中正来说,同学录的存在能够在党内和军方巩固“黄埔系”,将黄埔出身的将领牢牢控制在自己身边;对于大部分军校学生而言,同学录不仅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是一种身份的肯定。
黄埔四期从1925年7月到1926年1月在全国招生,许多革命青年通过九次考试,分七批入校,学生人数总计2654人。1926年3月1日正式开学,学习科目有步、炮、工、政治和经理五科,于同年10月毕业。在本期,学校校名正式从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期间,正值第二次东征和会师北伐之时,许多学员在入学伊始就被派出驻守惠州、卫戍广州、警戒虎门等。7月,北伐开始,黄埔四期的学生相继被派入国民革命军八个军内担任连长、连党代表、排长、班长或战斗骨干等基层领导职务。
在北伐战争中,黄埔四期的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一大批学员都成为日后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共产党方面,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就是黄埔四期生,还有中将郭化若、倪志亮、唐天际等人;在国民党方面,则有一级上将刘玉章、胡琏、高魁元、追赠上将胡长清,二级上将罗列等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