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靠本山,走红靠“三样”,将来靠什么?
透视:小沈阳走红靠“三样” 明星会不会变流星?
记者 潘笑天
穿着花裤衩,跳着八字步,小沈阳“Pia Pia”地闯入了大江南北无数人的视线。
仿佛一夜之间,他火得不能再火:除央视外,他横扫四家地方春晚;他的句式,成了手机短信中的流行语;网上出现数十万个关于他的视频……
现在这么火,将来会如何?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疑惑——
牛年跑出一匹“黑马”
小沈阳火了。
今年,他跟随师傅赵本山合演小品《不差钱》,第一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他第四次闯关央视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惟妙惟肖的模仿,夸张搞笑的行头,经典幽默的台词,把观众逗乐了。《不差钱》也不负众望,获得今年“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语言类一等奖。
初登春晚的小沈阳,一颦一笑立刻成了街谈巷议和网络话题的焦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小媒体,一窝蜂地“涌”到了小沈阳的老家采访,让他的妈妈又惊又奇:“他们那么老远也能找到,真厉害!”十几天的时间里,小沈阳博客的点击率便轻松冲破500万。以“小沈阳”为关键词搜索谷歌,3000万条查询结果跃入眼帘。在谷歌的“聚焦人物”和“视频热搜榜”上,“小沈阳”自然当仁不让连连问鼎。此外,数十万个网络视频又让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百度视频的红人。
迅速走红后的小沈阳,马不停蹄地四处献艺。今年春节,除了央视春晚之外,他还横扫北京、吉林、辽宁、天津等四家卫视的地方春晚。没能请来小沈阳的浙江卫视也不甘落后,特别制作“小沈阳专辑”,播出他在央视和各家地方卫视演出的精彩片段。小沈阳堪称牛年伊始冲出的一匹“黑马”。
人气节节攀高,小沈阳的身价也水涨船高。有媒体报道,他的出场费由2006年的每场500元,一路飙升至10万元,甚至是30万到50万元。不少人嗅到了商机,抢注了“不差钱”、“纯爷们儿”等域名,注册到“小沈阳”拼音域名的网友更是给手中的“宝贝”标价5万元。
红得发紫的三大理由
套用一句小沈阳招牌式的腔调:小沈阳这么红,“这是为什么呢?”
不外乎以下几条原因。
其一、师傅领进“春晚门”。
有一位台湾艺人把“春晚”比作了一场科举,而借此走红的艺人好似中举的学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春晚天下闻。”不少具备成名素质的艺人把握了这样的机会常常能出头,因此他们都竞相到春晚这个绝佳平台来“赶考”。
想要打上“春晚制造”这个烙印并不容易,“三堂会审”般的层层选拔要求严格。能遇上慧眼识才的伯乐,小沈阳很幸运。2006年阴历八月十五,小沈阳正式成为赵本山的弟子,开始系统地学习二人转。有了赵本山这位参加春晚20年来11次蝉联“小品王”的师父,小沈阳“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今年,赵本山更是甘心当起了“绿叶”,把舞台的空间留给了爱徒。他坦言:“徒弟们的基础都比较好,表现尚佳,加上我参加春晚20年得到的关注度,现在出来的比较是时候。”
当年,赵本山也正是在姜昆多年的努力和引荐下,才在1990年露脸央视春晚,并因与黄晓娟合作的小品《相亲》而深得观众喜爱,之后更是成就了一连串的传奇。
其二、走出自己独特路。
不过,赵本山收徒40多人,入门没几年的小沈阳为啥能脱颖而出呢?
再者,与赵本山合作演出春晚小品的那么多搭档,也并非全都能一举成名,更不是谁都能红得发紫。就拿范伟来说,1995年到1997年他连续三届春晚上本山的小品《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并没能给观众留下多深的印象。
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使表演具备不可复制性,或许是小沈阳的“秘密武器”。
还说范伟。范伟直到在《卖拐》系列中找到憨憨傻傻却自作聪明的形象,找到一副独特的说话腔调,别人都没有,他是独一份,这才开始走红起来。后来,《刘老根》里的李宝库、《马大帅》中的范德彪、《非诚勿扰》中的大款,人物不同,风格一也。
再看小沈阳。他往台上一站,不论是男扮女装的独特腔调,还是搞怪抢眼的装束打扮,不论是点睛之笔的语气助词,又或者是真刀真枪的高亢歌喉,小沈阳的出场总能让人过目不忘,一眼就记住。在扎实的功底之上,他的表演风格另类不寻常,即便是模仿各路明星也都带着“小沈阳”式独一无二的印记。
在赵本山徒弟当中,他或许不是最好的一个,但肯定是高度不可复制的一个。
其三、具备浓郁草根性。
贴近大众的胃口,草根性浓郁,也是小沈阳走红的一个原因。
“他有着十几年民间艺人经验的积累。”赵本山说,小沈阳长期在基层演出锻炼,使他很了解观众的口味,找到了和观众交流最恰当的方式。
满足大众口味儿是好事,但也有不少人建言,要警惕低俗会拉他的后腿。
一些网友发帖质疑:“为何一定要不男不女的形象才搞笑?真是难登大雅之堂。”学者李银河也在自己的博客撰文指出,小沈阳是用性别规范开玩笑的策略寻求到了“笑”果,“男人穿裙子呀、戴发卡呀、扭扭捏捏呀。”
注意细节的观众可能已经发现,今年春晚上,小沈阳的裤子依旧穿“跑偏”,但样式已从花裤衩变成了“苏格兰裙”,剧组为他度身定制的包装,既吻合他平时的表演风格,也让观众更易于接受。
“在这个节目的表演中,充分地展示了他的长处,回避了短处。”中央电视台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总策划秦新民认为,所谓短处就是演出时的随意性,“大家觉得低俗了点。这个俗恰恰是不适合春节晚会这个舞台的。”
那么,下了春晚之后呢?
通俗却不低俗,把握这个度最难。既要俗得民间、土得有理,又要俗得有底线。这也是小沈阳面前的一道坎儿。
持续创新:阿喀琉斯之踵?
就在小沈阳登上多家卫视春晚频频露脸收获掌声之时,一些观众也感觉到了“审美疲劳”。
“其实在春晚之前,我就看过小沈阳的网络视频,发现他的表演就那么几个包袱。”辽宁铁岭的观众小张担心,模仿唱歌、男扮女装、老套台词这“老三样”会把小沈阳框住,“不能总是千篇一律,还是要一些有底蕴的东西,自己重复自己、模仿自己是会失去观众的。”
“一次成功不算成功。还要看他今后的路怎么走。”春晚总导演郎昆也为小沈阳把脉,“用什么样的创作团队支撑他?作品题材、体裁如何?关键在能否赢得观众……这对于新生代的喜剧明星来说是一个考验。”
“小沈阳”是明星还是“流星”的争论于是四起。
小沈阳不是一个孤单的存在。事实上,互联网的存在,演出舞台的多元化,把各种身怀绝技的民间能人推向了前台。当今是个草根娱乐明星层出不穷的年代,只要创意够新,才艺够劲,寻常人转眼就能成明星。只是,在闯荡了一番之后,大部分“草根”明星也便褪去了华彩,有的甚至销声匿迹了。
或许,没能搭上春晚这班“顺风”车,没有赵本山般的师父“撑腰”,都是这些“草根”明星提前隐退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没有常演常新的看家本领,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能保持长久的创新性,即便是现在风头正劲的偶像也没法掌握去留存亡的法门。缺乏持续的创新,或许将是千千万万个“小沈阳”们的“阿喀琉斯之踵”。
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或许是个正面的例子。他起于草莽,火红于民间,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蹿红的时候,也有许多人怀疑他的长久性。人们问:那些包袱一个个抖出去之后,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他还行么?
事实证明,他还行。持久的创新能力,使他在电视、剧场、晚会上左右逢源。他的作品新鲜热辣,到北大有学生味儿十足的段子,奥运会期间有关于奥运的包袱,最近还搞了个相声大合唱,搭档于谦带上假发扮起了小泽征二——总听总新鲜,观众就不会烦,他的星途自然就不会黯淡。
艺术上的独创性、艺术品质的提升,以及形式内容的推陈出新,这是一块不变的试金石。祝愿小沈阳们能够通过这严峻的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