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安意如与马未都、王春元先生曾进行了一次名为《向传统致敬:转身中的往昔记忆》的对话,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日,安意如的新书《观音》因补缺元杂剧的解读,受到大众欢迎,成为热门话题,戏曲评论家解玺彰称:有10个安意如,有100个安意如最好。昨天,安意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解读,绝对不能代替原著。
元杂剧像黄金档电视剧
安意如说:“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灵感来源于此。“这本书写的是元杂剧,元杂剧演绎的是人间百态,人情是非,我在书的封面上总结了这么一句话:‘戏写世道人心,人生百态。戏也是音,观音,观世间疾苦,声声入耳,一一在心。’算是取巧吧,我认为这样会更有认知度。”以往她的作品都是选择诗词为内容,此次却偏向戏曲,对此,安意如表示,元杂剧本身是诗词的传承和延续。“它的语言更口语化,情节更丰富完整,通常会形成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从故事里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状况,可以知道一些更具体更生活化的东西,元杂剧的传播更像现在的八点档黄金电视剧,亦俗亦雅。”
戏曲美被遮蔽了
《梅兰芳》热映,年轻人忽然间发现京剧很美。安意如说,她一开始也是想写京剧的,最终落到了元杂剧。“因为元杂剧里所形成的很多东西,特别是它的传奇性对后来的明清小说,以及昆曲,京剧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安意如说,写京剧是一件看似容易,实则困难的事,“京剧的魅力在于唱腔,身段的感染,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领会的。另外京剧的故事性不是它所看重的,作为现代人要想去系统地阐释很难。”安意如认为,“写京剧就要写角,而我们离名角辈出的年代已经远了,戏曲美,这些年被遮蔽了,现在去戏院听戏成了小众,需要被鼓吹和煽动。而在民国时期,名角就是大众偶像,潮流明星。”
解读绝对不能代替原著
安意如认为当下的“国学热”太过表面化。“一首东风破,一句青花瓷的流行,一个讲坛的兴盛,几本诗词解读随笔的畅销,我们就高呼国学归来。注意力的暂时转移,不代表身心的投入。”她认为,不管是国学热、昆曲热、京剧热,都不希望只是昙花一现的潮流,潮流只能唤起你暂时的兴趣,不能使你真正懂得并坚持。有读者看了安意如的作品,再读古典作品时却遇到障碍。安意如对此表示,“解读,绝对不能代替原著。希望读者能够因为对我所讲述的东西感兴趣而去追本溯源,绝不是止步不前。”
著名戏曲评论家解玺彰认为,如今愿意做这种普及性工作的人很少,“ 不光一个安意如,有10个安意如,100个安意如最好,她的普及受大众欢迎,我觉得意义就在这儿。”
本报记者 蔡 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