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家集体PK顾彬
批评和被批评的雅量是促进文学生长的根本
当对中国当代文学持“垃圾论”的德国汉学家顾彬与黄蓓佳、储福金、叶兆言、苏童、毕飞宇等当代作家面对面,“仇人”相见会怎样分外眼红?昨天,在南京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黄蓓佳一吐心中郁闷,“我实在不能苟同他的观点,我甚至想拒绝出席这个研讨会!”不过顾彬却感觉受益匪浅,“我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在欧洲卖不出去,在中国却卖得脱销,这说明中国人关心自己的当代文学,中国人期待着伟大作家的诞生。”
顾彬:暗自观察苏童是否“正常”
记者跟随顾彬一同走进会场,发现他仍旧保持沉默镇定,只不过微微带着酒气。据说身为诗人的顾彬相当能喝,中午他还和一班中国同行开怀畅饮了一番。作为一场对话和研讨活动的“靶子”,顾彬表示,其实中国的学者和作家并不把他当作敌人,这次来到南京,感受到的始终是宽容友好的气氛。“相反我的敌人在德国学界,他们总是认为我研究、翻译中国当代文学的工作是浪费时间。”
对于毕飞宇、苏童来说,顾彬并不陌生,而是旧相识。“这是我第二次见顾彬,上次是在北京,那是他最红的时候,到处是有关他的报道,”毕飞宇说,抛开有关顾彬说了什么热闹的话题,倒不如思考一下为什么顾彬在中国会具有这样的影响力?“人们总是把民族的差异、国籍的不同看得很重,这很敏感,但我认为没有必要,”毕飞宇评价,顾彬身上的勇敢很有吸引力。
苏童结识顾彬则是在10年前。“当时我们在莱茵河畔散步,从足球到日常生活,我们什么都聊。”当时,一幢淹没于古典建筑群中的70年代建筑引起了苏童的注意,反复观察之际,却突然发现,“顾彬一直在观察我。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顾彬一直把我当谜题来猜。”原来苏童偶然听到顾彬讲电话,说苏童很正常……“当时一些德国研究者认为我有些不正常,一位女博士还写了一篇论文《从苏童小说看他反女性的倾向》。”
黄蓓佳:中国作家的血泪不受尊重
注重细节的女作家对顾彬的批评直言不讳地进行反击。一直拒绝发言的黄蓓佳后来说,因为实在不能同意顾彬的观点,曾经想过拒绝这次对话。“想想我们写作的血和泪,我觉得他根本无法理解中国作家。性和罪泛滥,这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现在的中国作家根本不会把兴趣放在这个上面……我认为,他所谓的中国文学,根本不能代表中国作家的现状。”青年作家鲁敏也表示,顾彬所说听来相当刺耳,中国当代文学就像食品,不用一棍子打死。
储福金表示,顾彬关于一些作家的语言受到了污染、电视剧剧本等属于非文学作品的批评确实引发思考,但是之前顾彬多次批判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43天就写完不花功夫,章回体的语言形式太后现代,使他忍不住替莫言“辩护”。对于中国当代小说家到底应该怎样,就像顾彬给中国当代作家开的所谓“处方”,叶兆言无意发表太多意见,他表示,这跟多学点外语,精不精通文学史关系其实不大。“写小说其实很简单,写好就行。你写不好,再精通文学史,会十几国外语也不行。”
“谁知道现在顾彬所说的‘垃圾’会不会成为今后的经典?现在红火的网络文学也可能就是今后的垃圾?”有学者认为,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所持的观点漏洞百出,相当主观;也有学者称,作家没必要跟顾彬说的细节较劲,他的评论代表了德国学界的“中国文学史”,将给中国作家和学界带来启发和思考。南大文学院院长丁帆表示,不管怎样,“批评和被批评的雅量是促进文学生长的根本。”昨日顾彬还正式受聘成为南大“兼职教授”。 本报记者 张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