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18日电 2月18日下午,国宝工程·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作客中新网,就法国佳士得拍卖中国的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回答了网友的提问。他在谈及救流失海外文物时称,中国目前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多达上千万件,目前“国宝工程”追讨主要有回购、回赠和讨还三种方式。
牛宪锋说,中国文物现在在海外的数量,几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有一个统计,那个统计并不是很全面的,只统计了100多家博物馆,当时它的统计这些馆藏文物大概超过100万件。另外,根据这个数据推测,民间的中国文物的数量可能为该数字的十倍,超过了1千万件。不过他也指出,这个数据比较片面,而且它把流失文物和海外藏的中国文物混在一块儿,因为中国从汉代甚至汉代之前就已经跟国外有非常多的交流,很多的中国当时的艺术品是通过贸易,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输出到境外,这样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输出。
他透露,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成立于2002年10月18号,为什么选这个日子,因为10月18号就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天,所以就是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抢救流失海外文物。
2003年7月5日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启动了国宝工程,同时还提出了文物回归的三种方式:回购,就是可以买回来的;还有回赠,通过一些企业,一些爱国人士,包括一些海外华侨捐赠回来的;还有讨还,讨还的定义不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现在的语境下面肯定是行不同的。
他指出,实际上我们依据国际公约的相关的原则作为一个法理的支撑和道德的支撑,通过外交协调,通过民间交流,学术研究,在一个平等互利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解决流失文物的问题,最终促成流失文物回到中国,这种讨还就是以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法律的途径分成诉讼的方式和非诉讼的方式,我们一直主张的是非诉讼的方式,就是外交协调、民间交流这样的方式,这种可行性会更大一些。
他介绍说,国宝工程的工作分两个层面,一个叫抢救流失文物,另外一个就是保护文化遗产,当然在促进流失文物回归,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来实现回归。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说怎么让这个流失文物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实际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同时我们也在做,一直在做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就是流失海外文物数据库的建设,因为首先,我们要摸清家底,知道自己丢了什么东西,有很多人比方说圆明园,我们是不是知道什么东西丢了,实际上有很多工作我们都在做,但是怎么样汇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掌握动向,一方面有一些是在拍卖会上的,可能是说不断地在交易的过程当中,我们就需要来追踪一些信息,追踪一些动向,同时针对博物馆的文物,实际上我们和国外的博物馆也有合作,都是在做的,也就是说把国外馆藏的文物,有一些他是很多年前通过正常的渠道出去的,但是也有一些的的确确是通过战争掠夺不当的方式出去的,但是我们又需要以一种教育的方式来发挥它的价值,共同的研讨,这样我们一方面是在国内,一方面是在国外形成这样一个完善的数据体系,至少知道我们该对什么样的文物提出我们的主张,来主张我们的权利,要求返还的要求返还,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回归的,针对不同的性质,回购也好,回赠也好,最终的目的就是使文物回归。
牛宪锋透露,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定位里面有一句叫协助政府,民间先行。“我们作为民间组织、公益组织,我们是可以先走一步的,先把一些回归问题存在的一些困难、一些障碍,通过民间交流的方式来解决掉,最终文物的回归还是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上升到政府层面,通过外交协调的方式让它最终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