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43集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自农历正月初二在央视《百家讲坛》推出之后,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与热议。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再度成为热门人物。以讲稿为基础编撰的同名图书,目前正在紧张印刷当中。昨日,钱文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谈了感想。
有谁会承认自己不知道《三字经》呢?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里,《三字经》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但钱文忠认为,不见得。他举例说,在近期出版的一本列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的教育史专著里,竟然连引用《三字经》都引用错了。“也难怪,自以为烂熟于胸后就掉以轻心了。”钱文忠说,《三字经》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无非只是一种自我感觉而已。中国人对《三字经》不仅不是彻底地了解,而且连作者是谁,也一直是个悬案。
钱文忠说,貌似熟悉实则陌生,并不是我们在今天还要读《三字经》的唯一理由。他举例,刘宏毅博士算过一笔很有意思的账。小学六年毕业的识字标准是2450个汉字。现在很多孩子早在幼儿园里就开始认字了。算来平均每天还学不到一个字。《三字经》一千多个字,背熟了,这些字也大致学会了,所花的时间应该不用半年。更重要的还是如顾静先生所言:“《三字经》三字一句的形式及简明赅备的内容前者语句简洁、抑扬顿挫,故而琅琅上口而易记易诵;后者则以短小的篇幅最大限度地涵盖中国传统社会的各种常识,提挈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通过《三字经》给予蒙童的教育,传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内在价值取向与精神认同。”钱文忠最后说:“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怀着现代人的激情,读一读古代人的《三字经》。”
蔡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