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8日电 电影《梅兰芳》中有“上海皇帝”称号的清帮大哥杜月笙不但真有其人,还有个大女儿杜美如在约旦,和老公蒯松茂一起在首都安曼开了第一家约旦中式餐馆,至今四十年。连作家余秋雨,都曾在自己书中特别描写这对来历特殊的夫妇。
据台湾《时报周刊》报道,因为电影《梅兰芳》的上映,唤起许多人对上一个世纪政局动荡不安的回忆,也让不少新生代的人,知道电影里的名伶梅兰芳、孟小冬,以及有“上海皇帝”之称的杜月笙,是真有其人。
杜美如是杜月笙的长女,今年已年届八旬,是台湾“孟小冬国剧基金会”董事长杜美霞的亲姐姐,长年随夫婿蒯松茂,旅居于约旦安曼,并在那里开了全约旦第一家中式餐馆“中华餐厅”,一开就是37年。
八旬老板闲不住
知名作家余秋雨,曾在他的《千年一叹》一书,在描写约旦的章节中,特别介绍了这家中式餐馆的老板,蒯松茂。
现年已八十好几的蒯松茂,是中国第一批到美国学开喷射机的少校飞官,一九四八年随国民革命军撤台,一九六七年时,被派任“台湾驻约旦大使馆”军事参赞兼大使助理;退休后,夫妇俩就在约旦开起餐馆。
杜美如回忆起开餐厅的缘由,是因在大使馆期间,与当时的约旦国王胡笙熟识,而胡笙家族对中华文化又一直情有独钟,在蒯松茂退休前的一次闲聊中,胡笙问蒯松茂,为什么许多国家都有中式餐厅,约旦却没有?蒯松茂回到家与杜美如讨论后,决定退休后干脆就继续留在约旦开餐厅。
“几年前,一直想干脆把餐厅卖了,回乡好好养老过日子,但我说那蒯老头子就有工作狂似地,每天闲不下来,什么事儿都要自个儿做,也没有个可以接班的。”杜美如虽年事已高,说起话来却是中气十足、思绪清晰,脑子动的速度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
每天早上十一点,蒯松茂起床后就到餐馆去,发落里头跑堂的准备东西,然后自己跑去采买一些材料,在开店前和伙计们吃了碗面,就忙着招呼客人。到约莫下午四点半到五点间,他才会回到家来“吃中餐”,小憩个半小时候,又回到餐馆去,一直忙到半夜一点才回家。
仍旧拿台湾“护照”
怎么说,杜美如的母亲也是声誉不输孟小冬的名伶姚玉兰。平时在家的时候,她也会哼唱个几段,“但没有白,也没有演,这里也没有人可以陪我唱、给我问,只好自个儿摸索曲调,很多都忘了。”
不过,蒯松茂和杜美如夫妇,在约旦安曼当地华人区名气颇大,台湾在当地的“大使”商办处代表,及到约旦参访的“外交高官”,都会到中华餐厅“拜码头”外。
杜美如直说约旦的天气很“滑稽”,日夜温度可以差上十六、七度,但不知不觉地也在那里待了四十年。问她入了约旦籍没?她嚷着:“我才不要做阿拉伯人哩!我现在出境、回乡都还是用台湾‘护照’。”二○○一年,她再回到上海时,还办了台胞证。
“我二十岁时离开上海老家,相隔了五十多年,才又回到上海去。”杜美如的声调低了许多,叹气的次数也增加了。“如果我们上海的杜家祠堂还在,那前面还有一个大空地,那就可以让我父亲、母亲(移灵)回老家去。”
回想当年父亲杜月笙最气、也最遗憾的两件事,杜美如说,其一就是当年父亲资助蒋中正打日本人、打军阀,后来儿子(杜家长子杜维籓)却被蒋经国给抓去关了两个多月,气得杜月笙的气喘自此愈来愈严重,病情没再好过。
第二件事,就是当年随着国民革命军,先退到香港后,杜月笙原本打算带着一家大小,还有一些牺牲的革命军兄弟托付的家人,约一百四十多人移居到法国去,但身边仅留下十万美元的杜月笙,托人处理护照时,政府却告知要十五万美元,杜月笙因此放弃这个念头,继续留在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