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4日电 2月3日,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北京学术界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盛大纪念仪式,祭奠这位将“京味文化”传播给世界的文学大师。
当晚,作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的重要活动,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组织铸造的老舍先生头像雕塑在首都剧场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以此向这位为北京人艺奠定了风格基础的文学巨匠致敬。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蔡赴朝,老舍先生的子女舒乙先生、舒济女士和舒雨女士,以及参加国际老舍研讨会的一百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北京人艺全体院领导和各部门代表,当年《龙须沟》首演阵容的演员代表郑榕、李滨、舞美设计宋垠、韩西宇等,于是之先生的夫人李曼宜女士,新版《龙须沟》剧组代表顾威导演,老舍头像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艺术家孙家钵等出席了揭幕仪式。当晚7时许,蔡赴朝和舒乙一起,共同为老舍先生雕塑揭幕。至此,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三位大师——老舍、焦菊隐、曹禺的铜像共同屹立、“聚首”在首都剧场大厅内,供后辈瞻仰!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时隔56年后重新排演的老舍先生经典话剧《龙须沟》当晚在首都剧场隆重上演。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委副书记王安顺等领导与首都观众共同观看了这场精彩的演出。
《龙须沟》是1950年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歌颂新中国成立、北京市政府改造龙须沟造福百姓的话剧。北京人艺此次重排的《龙须沟》为人们再现了一幅地道老北京的生活场景,逼真的北京南城龙须沟贫民窟,耳熟的老北京街头叫卖声,将人们带进了那个久远而特殊的年代。经典重温,勾起了观众对往日生活的记忆。由龙须沟想至整个北京旧貌换新颜的变迁,引起现场观众的共鸣。新版《龙须沟》将“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精神气质传达给观众,并再一次深深烙印在了人们的心目中。
老舍先生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其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脍炙人口,深刻反映了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巨著。老舍先生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他不仅是北京市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也是唯一一位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艺术家。
为将老舍先生的作品和精神发扬光大,1988年4月8日,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起成立了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二十年来,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不断发展壮大,设立了“老舍文学奖”,通过评奖和颁奖等形式,表彰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文艺人才。同时开展有关老舍先生的创作和生平的学术研究,发扬老舍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以老舍先生名字命名的“老舍文学奖”是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主办的北京市文学艺术方面的最高奖励,与“鲁迅文学奖”、“矛盾文学奖”并列成为中国文学界三大最高奖项。“老舍文学奖”于1999年正式创立,并于2000年6月首次颁奖。目前,“老舍文学奖”已颁发三届,奖励项目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戏剧剧本、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
其中,荣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刘庆邦著作的《神木》更被改编成电影《盲井》。2003年柏林电影节,名不见经传的李杨凭借这部作品战胜张艺谋执导的《英雄》,获得了第53届柏林电影节艺术贡献银熊奖,李杨本人也一夜成名。而这部电影,也发掘了在当今中国影视圈大红大紫的演员王宝强,并使他一举拿下了第4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人奖。
发现新人、鼓舞新人是“老舍文学奖”的一贯宗旨,因而每一届文学奖都吸引了全国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参与,获奖作品更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影响深远。
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也适应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和步伐。为适应北京市有关建设“文化大北京”、繁荣文化市场的需要,经北京市文联党组领导批准,2005年11月起,“老舍文艺基金会”正式交付索贝国际机构进行托管。实施托管后,索贝作为常务秘书长单位执管理全部市场开发、国际品牌建立等业务。“老舍文艺基金会”将继续举办在中国文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老舍文学奖”,并在世界范围展开以老舍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为主的“优秀作品改编电影展”,今后还将设立一系列如“文艺特殊人才支助工程”等的公益项目。强强联手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繁荣祖国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在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老舍文艺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张旭东表示,从《神木》到《盲井》,是文学艺术影视化的重要探索,为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和老舍文学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将继续在文学艺术化的道路上钻研前行,目前已着手策划了多个方案,随后也将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来缅怀纪念老舍先生,延续先生的作品内涵与精神气质,为发扬北京文学作贡献。
(图文:索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