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学界纪事:中华文化城惹争议 “山寨”蹿红(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2008学界纪事:中华文化城惹争议 “山寨”蹿红(3)
2009年02月02日 10:55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揭牌;别解“大师”引发议论

  9月10日,上海市教委设立在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对于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余秋雨非常重视,他把关于此事的报道、自己发言的内容以及相关领导出席揭牌仪式的照片,分别上传到自己的个人博客上。

  余秋雨在博客中写道:“听到成立工作室这个消息后我曾作过几次努力,希望删去‘大师’两个字,但没有成功。这是(上海市)教委的一种架构性的设计,要改动有一定的难度。后来我想,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

  不料,余秋雨这番看似幽默的解释却引发了一场议论。有人指出,这种“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的言行,非常虚假,让人觉得“余先生内心是喜欢被人叫做‘大师’的”,而且把这些资料上传到个人博客,分明是要扩大“大师”的影响力。也有人称,文学大师不是职称,而是一种来自粉丝的认定。大师不是靠自封,而是学界和读者的认同。

  -北大拒招不孝生,社会关注“自主招生”新标准

  11月20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就北大2009年自主招生政策进行解读说明。他指出,北大自主招生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这个政策源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历史古训的启示:一个人没有孝敬父母之心,很难想象他能做出对他人、对国家以及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北大这一政策出台,立即引发学界及社会公众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多年只以“一卷定终身”,总是以能力、成绩来衡量,即“品学兼优”重在“学”、“德才兼备”重在“才”,而忽略了对道德水准的考量,这一自主招生的新政策值得推广。也有人认为,实施这项政策会侵犯一部分公民的受教育权,违反公平原则,使得机会不均等。这种招生新政策,把“不孝学生”挡在门外,也不符合北大“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的传统。这不禁使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时推行的举孝廉制度。然而,今日之“孝”已升华为社会公共道德,而非封建社会绝对遵从父母的“愚孝”内涵。再说,孝敬等道德标准已呈多元化趋势,根本无法用简单测试来衡量,因此,这项新政策并无操作性。

  -“山寨”文化一路蹿红,网络新词在约定俗成中优胜劣汰

  2008年,“山寨”一路蹿红。据说“山寨”一词,源于广东方言,就是盗版、仿制等。过去,“山寨”一词原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如今表现在数码产品之上,展现模仿、快速、平民化的特点,这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最初以“山寨手机”之名闯入了公众视野;其后,“山寨明星”、“山寨名牌”、“山寨歌曲”、“山寨电视剧”等,已现身生活方方面面,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山寨”文化的风靡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热评。有批评者认为,这是赤裸裸的盗版与侵权行为。但更多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中国草根文化的一次大爆发,它不仅是天马行空地务虚,也是创造了巨大利润的生产链,并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现象与文化现象。在某些领域,“山寨”成了殿堂之外一种“反权威”、“反传统”的民间创新。

  2008年,网络流行语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格外引人注目。“雷词”连连爆发,“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猪坚强”,“叉腰肌”“艳照门”,“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鲜活的流行语抢占了各大网媒、甚至传统媒体的显要位置。网语流行语的广泛使用,已成为学界关注的文化时尚之一。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词汇,应促进其发展;网络语言是网民自娱自乐,应任其自生自灭。也有人认为,对网民们这种追求新颖时尚的自由,应予尊重;但不应放任这种语言直接出现在孩子作业、媒体报道,甚至政府公文中。有的语言学家指出,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筛选力和净化力。在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时,出现任何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言语现象,都不足为怪,也不必担心。只要经时间的淘洗和沉淀,在约定俗成的调节流程中,取精用弘,优胜劣汰,汉语将更加发展,更有表现力。

  -“季广茂事件”的启示:学术批评不能“一捧就笑,一骂就跳”

  《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发表了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钟华的一篇文章:《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迷失——评季广茂〈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文章尖锐地批评了季广茂书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季广茂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10多篇文章予以回击,谩骂言辞激烈异常。此事在2008年年初一经媒体曝光,学界哗然,于是,学术事件演变成了一场公共事件。

  在这个学术事件中,两位教授各执一词,季广茂坚持认为,钟文除了指出两处硬伤确实存在之外,其他大部分是在歪曲事实。对于他的博客文章,他本人也承认自己是有些过激,但这些批评只是体现在网络上。钟华则认为,他本人的批评是否公允、客观,认真读过全文的局外人都有资格评论。

  “季广茂事件”虽然以季广茂的道歉而告终,但是此事留给学术界很多思考。有学者指出,在正常的学术批评日渐稀缺时,批评已经陷入“一捧就笑、一骂就跳”的困局;在学术规范、学术品质泥沙俱下的情况下,当事人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批评,当然也很难潜心做学问、搞研究。更多的学者认为,需把道德与学术切分开。季广茂失态骂人虽然不对,但如果不能从学术上还他一个清白,或者让他输得心服口服,那么此事恐怕不会随着他的道歉而结束。学术问题需回归理性辩论,用学术方式来解决,谩骂于事无助。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