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天安门揭秘:主席批示原样不动楼顶发现宝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重建天安门揭秘:主席批示原样不动楼顶发现宝盒
2009年02月01日 11:37 来源:齐鲁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30多年前重建天安门时,我国正处在内忧(“文化大革命”)外患(中苏关系紧张)的形势下。不仅北京市市民不知道,就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文化宫的工作人员也不知被苇席围起的天安门那里在干什么。

  承担这次任务的是北京市五建公司。参加者均为“根红苗正”、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拆城楼前首先进行测量,北京市五建公司选派了木工连组长姚来泉配合测量局的同志工作。姚师傅当时不到40岁,干了20多年的木工,是北京市数届劳模。后来将测量的数据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天安门城楼除底座是砖混结构外,整个城楼为木结构。按指挥部命令,姚师傅要找出正中的脊瓦。找到那块脊瓦后,指挥部领导、专家及公安上了楼顶。领导指着中间黄色的琉璃瓦对姚师傅说,把它砸开。姚师傅用撬棍连撬带砸,瓦碎,露出一个30厘米见方的木盒,尽管很旧,但上面清晰地雕着一对精美的二龙戏珠图案。领导示意他打开。姚师傅用手叩叩木盒的面说,这是金丝楠木的。用撬棍轻轻一戳,木盒酥了。姚师傅伸出手臂。拿出来一块“铜疙瘩”。专家拿起看,尽管光泽不那么亮了,但却实实在在是个金元宝!姚师傅又伸臂摸,凉凉的,好像是块石头。果然是石头,是块拇指大的红宝石!又摸,是一粒粒像红铅笔头似的东西,手指一捻,变成朱红色粉状物,若离若聚。当时60多岁的中国古建专家郭老拿着粉末状的朱砂说,这是百年真朱砂啊!此外还有五彩粮:黄豆、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

  后来,新建城楼在原放“宝盒”的地方由姚师傅放了一块高17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的汉白玉石,上面竖着刻有1970年1-3月重建的字样。

  天安门城楼被拆下的木料堆满天安门的后面和端门大院,拆下的斗、拱、声相互咬合,上下垒叠,环环紧扣,严丝合缝。不管多大的木结构都找不出一颗钉子,只有网板上有些钉子。工人用塔吊先将城楼西南一个整角吊起,拉到中山公园水榭北侧,每拆一根,在旁边按原样码好,可拆完了,就是码不出原样。后来把拆下的每一根木料都顺序编号,画草图、拍照片,并写清内、外、上、下、左、右,把拆下的东西反复按原样码了几遍,直到弄明白为止。

  正脊两端的螭吻,原为龙。有人认为龙是“四旧”,要改成向阳花。周总理坚持说,可以搞龙嘛!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原主体部分不要改。但在某些人坚持下,棚顶的金龙合玺图案,改成了西蕃莲图案(1984年维修时,又恢复了原貌)。

  天安门城楼有60多根柱子,最粗的直径1.2米,最细的也有0.6米,每根12米长。那些重7吨以上的柱子,一辆载重15吨的卡车也只能拉一根。许多木料从加蓬和北婆罗洲进口。这种木材似红木,质坚,色红或黄,遇火不着,只冒烟。

  油漆彩画上,所有描龙画凤都经过严格的13道工序。菱花格扇过去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这次反复研究,试制成了菱花格扇加工机,提高工效150倍。最后贴金箔,重修的城楼共用去6公斤黄金。此金箔全部为进口,不能直接用手拿,否则金会嵌进肉皮。油工们小心地用竹夹一张张夹起,敷在未干的油漆上,再用细毛笔一点点捋平……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