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重庆市民正在关注央视网推出的“网络新年联欢会”。近日,“山寨春晚”取消与贵州卫视合作的消息后,央视网随即推出了自己策划的“网络新年联欢会”。据介绍,旨在互动的网络联欢会设在“央视网第一体育”频道,并于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21日举行征集活动。“家庭乐动show”征集网友家庭生活的温馨片段,“颠疯时刻”征集颠球、转球的民间高手,“超级K歌秀”寻找体育歌曲的另类“声音”。 中新社发 许康平 摄
除夕夜,“山寨春晚”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北京市九华山庄的“山寨春晚”演出现场。一阵热闹的锣鼓声过后,被媒体和大众关注的“山寨春晚”终于在年三十21时零9分通过电视和一些媒体进行直播。
整个“山寨春晚”,从主持人到100多名演员全部来自普通百姓,没有一个大腕儿、明星。3个多小时的演出分别由小品、歌舞表演、民间绝活等节目组成。当然,其中诸如“千手观音”等一些节目很明显带有鲜明的山寨特色。
这台“山寨春晚”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无法与正版的春晚相提并论,但还是吸引了足够的眼球关注。
在晚会上表演自行车绝活的周长春,来自吉林,是一名下岗工人,20多年前开始练习自行车的各种骑法。在听说“山寨春晚”征集各路民间草根节目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带着他的宝贝自行车来到“山寨春晚”的现场。
“山寨春晚”发起人老孟说:“一些平民百姓很有想法,很有志向,或者是在文艺方面也有梦想,但他们找不到自己的舞台,或者说他们不一定能挤上那个大舞台。而这儿至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舞台。所有的演员自己掏车费,自己到这儿表演,自己准备道具,有些道具弄到北京来很费事的,是自己想办法运来的,又没有工资,就是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义,他们才会来做的。”
1月18日,被网民冠以“山寨春晚”第一人的老孟带着山寨剧组成员,来到北京西客站迎接从四川阿坝茂县赶来参加“山寨春晚”演出的27位农民。他们穿着羌族服饰,一走出站台就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老孟介绍说,这些人穿的衣服大多是社会上捐赠的,有的乐器是从地震废墟里刨出来的。他们来表演节目是次要的,主要是想通过“山寨春晚”表达一个愿望:感谢北京人民,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各国人民给予地震灾区的救援。
事实上,四川阿坝茂县这个村子里的人,迄今还住在国家提供的板房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当他们得知有“山寨春晚”这样一个舞台,能让他们将自己积蓄很久的一种感情释放出来,他们宁愿借路费也要从遥远的山区赶来参与。
山寨文化争议多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一个文化符号……你有本事另外搞一个,你那个叫山寨,非要也叫春晚,你应该搞清楚。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无非也就是演出,还有什么创意呢?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山寨春晚”受到追捧,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它满足了一部分人文化消费的需求,以及文化创造的需求。
部分热衷于“山寨”的网民:“山寨春晚”能够把各种民间经典的东西搬上网络,中国有两亿多网民,一些有地方特色的东西能够让大家了解到,那是非常好的。
“山寨春晚”发起人老孟:由于自己过年不回家感到寂寞而引发的创意,如今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远远超出了他的初衷。有这么多人支持我的活动,说明我的创意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