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考站——昆仑站将在本月底建成,这是中国第25次科考南极的重要成果。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对相隔万里的南极进行科考?这片神秘的白色大陆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请看专家详解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位梦华,日前在首都科学讲堂做《两极与人类未来》的科普报告中指出,南极是尚未开发的聚宝盆,是重要的科研基地。从气候到生态,从资源到环境,南极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有人预言:谁要想给未来的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定,谁就必须了解南极。
富含石油煤等220多种资源
约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5%
位梦华研究员介绍说,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是地球上最偏远、最寒冷的大陆,也是最后一个被发现、无常驻居民、没有主权国家的大陆。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98%的地域被冰盖覆盖,总储冰量约2700万立方千米,约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5%、冰总量的90%-95%,如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0至60米。
现有的勘探资料显示,南极有煤、铁、金、银、铜、铂、铬、锡、铅和石油、天然气等220多种矿产资源和能源,有世界上最大的铁山和南大洋富饶的海洋生物资源。南极还有天体演化的资料宝库──陨石资源,还是人类最后的淡水库、最大的磷虾蛋白库。南极的物理学、天文学观测也意义重大。以全球关注的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为例,这关系到人类未来生活和地球巨变。在南极设立考察站进行常年观测,就可以预测臭氧空洞及地磁变化对我国气象带的影响。
海冰面积变化影响全球气候
温室效应首先在极地表现
位梦华研究员说,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从南极冰岩芯和湖底沉积样品中提取古气候资料的信息,为研究气候变暖提供了科学背景,有助于预告未来全球气候演变。
位梦华解释说,决定地球气候变化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的多少,二是地球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地球自身的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除了第一因素外,后两个因素都与两极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极海冰面积的变化影响全球气候。海冰面积大时,南极海域的水面减小,从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和水汽减少;反之,水面增大,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和水汽增加。南极海冰面积的变化,还改变地球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海冰面积大时,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小,反之,吸收太阳辐射大。
位梦华认为,现在影响气候变化的外部最强因素是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首先会在极地表现出来。对南极冰盖消融的研究,可为全球变暖提供有力证据。
为何臭氧洞出现在南极上空
科学考察试解四大谜团
中国南极测绘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表示,一直以来的南极科考主要围绕四大待解之谜。
1.冰封万年的湖泊中是否有独特物种?
南极厚厚的冰盖下已发现150个湖泊,预计可达到数千个。冰盖将湖泊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至少1500万年,这里富含珍贵的淡水资源。目前,科学家最大的疑团是沃斯托克湖有没有新物种。
2.臭氧洞为什么在南极上空出现?
这可能是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的结果。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下旬,南极上空臭氧总量开始减少,10月初出现最大空洞。臭氧洞与全球气候息息相关,但奇怪的是,为什么人类活动相对较多的北极上空没有出现臭氧洞?
3.南极板块运动会给地球带来怎样的影响?
南极板块运动,以及南极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是未解之谜,科学家运用GPS卫星跟踪,发现年均运动量最大的巴西费拉兹站,每年要“走”2.27厘米。
4.南极冰盖消融与全球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鄂栋臣说,有些科学家认为极地冰盖消融变化是周期性的,但有科学家认为是趋势性的,如果是后者,地球环境将十分令人担忧。
昆仑站建在冰穹A区
可建全球最佳天文台
中国首个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在南极冰穹A地区。在此之前,中国在南极的两个科考站——长城站和中山站分别建于南极大陆周边岛屿和大陆边缘地带。极度严寒、极度缺氧、“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这是描述冰穹A地区时常用的词汇。然而冰穹A区是国际南极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是进行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冰穹A具备地球上最好的大气透明度和大气视宁度、有3至4个月的连续观测机会和风速较低等条件。对这一地区进行持续、深入的考察研究,有望帮助中国敲开南极科学巅峰之门。
中国南极科考首席科学家杨惠根说,内陆站建成意味着中国南极考察转向对内陆纵深发展,研究领域也会有很大跨越。比如现在可以通过内陆冰盖的冰芯研究大时间跨度的气候变化。冰穹A也是重要的科学观测平台,在昆仑站可建设一个全球最佳天文台,接近太空天文站,这对宇宙深空、暗物质观测等前沿课题具有重要意义。昆仑站还有可能是地球表面温度最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