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新京报》刊发了标题为《牛年两头春无关凶吉》的文章,文章引述天津市某天文学专家的话曰:2009年1月26日进入农历己丑年(俗称“牛年”),而直到2010年的2月14日才会迎来下一个农历新年,所以今年的农历己丑年就包含了两个立春日,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一年两头春”,“两头春”“无春”和“单春”都只是正常的历法演变,与凶吉祸福、婚丧嫁娶无关。笔者以为,这位天文学专家的观点有两点值得商榷。
首先,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并不是从大年初一开始的(有极其特殊情况例外)。同理,2009年1月26日也不是己丑年的开始。因为,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推算,立春才是一年的开始。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干支只纪年,不纪岁。古人纪岁者,以木星的运转为准,故木星又称岁星。朔望定年(除夕到除夕),节气分岁(冬至到冬至),年岁周期不同,于是有闰,闰的规则自太初至今未变,某个朔望月没有中气,则为闰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干支的划分是与节气相关的。立夏、立秋、立冬也是同样的道理。此“四立”,与农业社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相呼应。新春的开始即是新年的开始,而农历己丑年为公历2009年的立春时间为2月4日零点50分(紫金山天文台数值),那末农历己丑年到来是在2009年2月4日零点50分,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初十后子时。同样的道理,农历己丑年的丙寅月也不是从正月初一开始,而是从正月初十开始。一般人并不注意大年初一与立春、干支更新的区别,认为大年初一即干支更新,是常识性的错误。
其次,有关“两头春”、“无春”和“单春”是否与凶吉祸福、婚丧嫁娶之说有关,则涉及到科学与社会习俗及民族文化心理的问题。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地理环境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审美情趣、礼仪风俗等。它们中有些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而有些则形成人们的思维“成规”或行为定势。比如说,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好运、富贵、喜庆、吉祥。因此,结婚时新娘要着红装,洞房要点红烛,新居要贴红喜字,送亲车上要披红彩;过新年时,百姓家要贴红对联,给孩子压岁钱要用红纸包,榜上有名要张红榜,喜得贵子要送红蛋等等。中国古代,白色是平凡、卑贱的颜色,平民庶人服白服,住白屋,没有文化的百姓称白丁,清苦的读书人称白士,即使位列朝册,也还称为白衣卿相。由于白在五行中对应的方位是西,因此,自古至今,白色都是丧服之色,服白表示尽哀,丧事也被称为“白事”。但是,在西方,则恰恰相反,白色代表着纯洁,是爱情的象征,而红色则寓意恐怖和血腥。如果科学家定要出来呼吁,颜色不关吉凶,色彩没有意义等,恐怕就要遭浅陋狂悖之讥了。再比如,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节日里一切都应该美好、吉祥、喜气洋洋。人们很忌讳在过年时提到、遇到不愉快或不吉祥的事情,甚至不小心摔破一个碗也要说句吉利话:岁岁(碎碎)平安。婚姻是人生头等大事,禁忌就更多。比如,男女订婚若逢夏日,参加订婚宴的人不可扇扇子,因“扇”与“散”谐音;忌于农历六月和七月完婚,六月有“半月妻”的意思,而七月为鬼月;新娘子离开娘家时,忌讳不哭,哭得越厉害越好,取哭发哭发,不哭不发的意思等等。民间送礼忌送钟,因“钟”和“终”同音。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一些亚洲国家,“四”因与“死”谐音,而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中国人忌讳带“4”的车牌号码,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这些习俗的力量甚至强大到了顽固的地步,撼动绝非易事。一个科学家倘若深陷于其中,那就大有事可做了。试想,一个天文学家如果终日尽写一些“8未必发”、“喜鹊未必叫喜”、“吃鱼时翻过来,出海未必不吉利” 之类的文章,批之曰“迷信”、“荒谬”、“不可信”,虽然其科学精神值得肯定,但有没有显著效果恐怕要认真统计分析了。
我个人认为,历法与吉凶的关联,必然不是一两个古代等闲之辈头脑一热普及推广的禁忌,很可能是先民长时间生活经验的归纳和总结。现代社会有些人深信不疑,觉得要小心谨慎,趋吉避凶,科学家的一个判断恐怕还改变不了其思想认识;而有些人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任凭你怎么鼓吹其威力后果,他也不会相信。我想,对于民间文化以及民间风俗习惯中存在的所谓的不符合科学的东西,只要不是强制人们接受的,或者是大肆宣扬的,大可以宽松的态度对待之,科学家们不必大动干戈。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历史必然有它的淘汰机制,落后的、不合理的糟粕的东西,自然会被淘汰,而精华、珍贵的东西,必然也会走进人们的视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李土生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