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原名李耆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依《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曰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瞿秋白原名瞿霜。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其母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可比喻为高洁,又晋朝陆机《文赋》中有“不懔懔以怀霜,老眇眇而临云”之句,于是,他便改名为“秋白”。
刘少奇原名刘渭璜。1918年夏天,正在中学读书的刘渭璜对同学张子珩说:“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应当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切。”从此,他改名为刘少奇。
曾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的王若飞,原名王荫生。他从小就崇拜岳飞,在读了《木兰辞》后,又有感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佳句,遂改名为“若飞”。
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的向警予,原名向俊贤。她在周南女校读书时,一次学校举行运动会,一位运动员夺得400米冠军,到达终点后却晕倒了。有人说这个运动员虽然精神可嘉,但为了一次比赛拼命不值得,向警予不同意这种观点,说:“这位同学的拼命精神十分可贵。从今天起,我决定改名为‘警予’,警钟的‘警’,‘予’就是我。我要时刻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用这种拼命精神去求学救国家。”
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的黄公略,原名黄汉魂。由于崇拜西汉时期张良的老师黄石公的谋略,于是,他改名为“公略”。
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的萧楚女,原名萧树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萧树烈从爱国诗人屈原的“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诗句中得到启迪,取了屈原用来象征爱国志士的“女”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以表示他要作“楚女”的伟大抱负。
曾任八路军一二0师政委的关向应,原名关致祥。1924年5月,他离开大连来到上海,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他在闸北市民协会协助陈为人从事革命工作的同时,又进入共产党人创办的上海大学学习,并改名“向应”,意在立志响应“主义”之召唤,为之而奋斗。
1927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长江局书记等职的罗亦农,原名罗善扬。大革命时期,他从事工人运动,曾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他曾对其夫人说:“我过去的名字叫罗善扬,现在叫亦农,意思是我既能为工人服务,亦能为农民服务。”
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领导了广州起义的张太雷,原名张曾让。参加革命后,他改名为张太雷,其含意是立志把自己化为改造社会的“巨雷”。
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等职的彭湃,原名为汉育。他之所以要改名为“彭湃”,是为了激励自己像浩瀚的大海那样汹涌澎湃,去冲刷黑暗社会的污泥浊水。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5岁时,邓先圣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老先生见他圆圆的脸,宽宽的额头,浓浓的眉毛,虽然个子不高,却十分精神,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孩子。因为老先生觉得孔子才是圣人,就对其父邓文明说,“先圣”这个名字得改。邓文明觉得有道理,就请老先生给孩子取个名字。老先生说:“我看就叫邓希贤,希望他将来成为贤人。”就这样,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好多年。1927年,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这时,邓希贤受党中央指示到武汉工作,便改名为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的董必武,原名董用威,号璧伍。“用威”语出《尚书·大禹漠》中“董之用威”一句;“璧伍”出自《汉书·律历志》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一句。辛亥革命爆发后,董用威满怀救国壮志投身革命洪流,从此,他摈弃原名,以“璧伍”之谐音,改名为董必武。
彭真原名傅懋恭。在后来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中,他用过许多化名。1937年到延安后,傅懋恭改名为彭真。彭真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人生在世,要一辈子追求真理、服从真理。
邓颖超原名邓玉爱。邓玉爱6岁时到天津,上小学后,改用学名邓文淑,这一学名一直使用到她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女师上学时,因她聪明,教国文的白眉初老师给她改名“颖彬”,又叫“颖斌”,但邓文淑不喜欢“斌”字,遂自己改名为“颖超”。邓颖超这个名字的公开使用是在1922年夏,即她从北京重返天津,在马千里任校长的达仁女校任教之后。
中国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的李立三,原名李隆郅。1924年的一天,时任中共上海区职委书记的李隆郅,同刘少奇一起去给工人开会。在进入会场前,刘少奇说李隆郅这个名字不好写,建议他改个名字,正好这时他们对面站着三个工人,于是李隆郅说:“就叫李三立吧。”刘少奇说:“这个名字好,笔划很少,工人容易记也容易写。”可李隆郅想了想又说:“不行,改为李立三吧。”从那以后,李隆郅就改名为李立三了。
陈毅原名陈世俊,自号“仲弘”。后来,他感到取名字如果真要有点什么意义的话,那么,万事成功都得有毅力,于是,就改名为陈毅。
毛泽东的老师、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的徐特立,原名徐懋恂,又名立华。16岁那年,他乘船去南岳衡山时,看到同船的乡官小吏嫌船开得太慢,就对船夫拳打脚踢,心中甚是愤恨。于是就发誓今后若当船夫,就只运猪决不载人;将来若能取得功名,就只做教官,决不当欺压百姓的贪官。为此,他就改名“特立”,意即“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装甲兵司令员等职的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29年,时任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的许德华率部到达江苏无锡后,改名为许光达,其含意是“只要不懈地奋斗,必达光明的彼岸”。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广州军区副政委等职的晏福生,原名晏国金。1925年10月,在安源任地下党交通员的晏国金不幸被矿警认了出来。他灵机一动,对矿警说:“老总,你认错人了,我叫晏福生,晏国金是我堂哥,他老爹病重,让我出来找他回去。”骗过矿警后,晏国金赶紧逃跑。逃过追捕后,晏国金索性就改名为晏福生了。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钟赤兵,原名钟志禄。1930年6月,在平江起义后不久,钟志禄参加了红军。当“扩红”的红军问他叫什么的时候,钟志禄心想:在毛笔店当学徒时,常听老板将“红”说成“赤”,“赤”是“红”的意思,红军就是要把全中国都变红;“军”就是“兵”。现在当了红军,要为穷苦人打天下,就不能讲“官”呀“禄”的。于是,他便冲着“扩红”的红军说:“我叫钟赤兵。”“扩红”的红军说:“赤兵,这个名字有意思,好,叫得好。”从此,钟志禄就改名为钟赤兵了。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建国后曾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等职的陈沂,原名陈毅。因为他曾在陈毅元帅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毛泽东在了解到他与陈毅元帅同名同姓这一情况后,建议他将自已的姓名改成“陈沂”。
建国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的陈其五,原名刘敏珩。1938年2月,他接受派遣前往国民党卫立煌部做地下工作时,刘少奇认为刘毓珩这个名字对国民党来说太熟悉,建议他改名。当得知刘毓珩的母亲姓陈后,刘少奇就说:“那就取一个封建一点的名字,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就叫‘陈其五’吧,‘五世其昌’嘛!”从此,刘敏珩就改名为陈其五了。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因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峨眉山下的沫水、若水相交处的沙湾镇,为纪念自己的出生地,故改为“郭沫若”。
原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原名李远芃。皖南事变后,在随八路军办事处的一些人员去延安的路上,蒋南翔对李远芃说:“李远芃,一般人到延安都要改名,改的名字通常是两个字。”李远芃说:“我的名字是三个字,中间的‘远’字不要了,就叫‘李芃’吧。”蒋南翔说:“你这个‘芃’字一般人不熟悉,不认识。我给你改一个字叫大鹏鸟的‘鹏’,取其鹏程万里之意,将来长大了好为革命多做工作。你看怎么样?”从此,李远芃就改叫李鹏了。
曾任外交部副部长、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等职的周南,原名高庆琏。20世纪40年代,高庆琏在燕京大学外语系读书时,因从事革命活动的需要而改名为“周南”。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第一章即是《国风·周南》,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诗歌周南第一章”之说。改名周南,也说明他自己从青年时代起就矢志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
来源:《党史信息报》镜周刊2005年6月1日第6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