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君最近新出了一本书叫《会跳舞的向日葵》,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窗边的小豆豆》,主人公香草就像小豆豆一样,有着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所不同的是,小豆豆遇见的是一个通情达理了解孩子内心需求的校长,而香草身边这个关键人物变成了她的父亲。其实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是发生在秦文君童年的真实故事,父亲在她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力量和关怀让她获益良多。在采访中,身为儿童文学作家的秦文君回忆了童年诸多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以及陪伴女儿成长的一些细节。
小时候 我看过向日葵跳舞
在我小的时候,曾经一度认为父亲是个软弱的人,他从来不发火,一辈子也没看他有过对立面,总是心平气和。但其实,他是个非常慈爱的父亲,非常民主,而且对孩子非常有办法。
刚上学的时候我非常不愿意去学校,第一是老师太严厉了,总是让我们手背在后面,眼睛还得看着她。我一进去就很害怕,眼睛一直看着她,结果她又说:“你怎么老看着我。”我就被她吓住了,不愿意去学校。我在《会跳舞的向日葵》里写到小女孩香草看到向日葵会跳舞,但是其他人都没有看到这个向日葵跳舞,所有人就都不相信她,所以她就更不愿意去学校。其实我小时候真的看到过向日葵跳舞,太阳下山的时候向日葵就会摇摆。
我不想去上学,就躲在家里,一天不去、两天不去,就更不想去了,然后父亲就帮我想了个办法叫堵嘴的糖。他准备了两种糖,一种是给不问我问题的同学吃的,还有一种是问我为什么不来上课的同学吃的。到了学校,如果有同学问我:“你怎么不来上课呀?”我就给他一颗糖说:“请吃糖吧。”如果他还继续问,我就继续让他吃糖。父亲让我用这个办法回到了学校,父亲帮我克服了这种尴尬。成长中会有很多尴尬的事,有时候为了一件尴尬的事可能就改变了孩子的取向。
两件事 父亲善于迂回战
我很幸运,在人生的关键阶段都有父亲的影子。小学时他让我在发挥天性的情况下,自由成长,少女时代,他告诉我,在外面吃饭,任何情况下不能碰酒;等到我结婚前,他又告诉我,永远不要责备你爱的人,这些话都是很有道理的,影响我到今天。
接着回忆父亲的事情吧。有一次,我又不想去上学了,父亲就跟我说,我们来个三天的约定,让我再去学校三天,如果三天以后还是觉得不适应,那就休学一年。我当时想的是,反正再去三天,就去了,结果那三天风平浪静。到了第四天的早上,我想父亲肯定会问我,那我就可以不用去上学了,可是父亲却表现得非常忙碌,根本就没有主动跟我说话。我想他肯定是把这件事忘了,于是我就又背着书包乖乖去上学了,后来也一直去,这件事就过去了。长大以后父亲才告诉我,他当时紧张极了,生怕我跟他提这件事。我出门以后,他在窗户前一直看着我,直到看我是往学校的方向走了,才放下心。
和我这事差不多的,我弟弟也有过一次。他小时候特别想跟戏班子出去学戏,收拾了行李就要去人家家里。我父亲觉得如果不让他去,他肯定还会念念不忘,索性就先放他走,但是父亲跟戏班子的老板说了,孩子这么小肯定是不能让他离开家的。于是当我弟弟坐上戏班子的车,跟着老板走的时候,老板就把他带到朋友家里,吃完饭再把他送回家。第二次我弟弟又跟着戏班子走了,老板就把他带到另一个朋友家,再吃完饭再送回来,到了第三次我弟弟自己也明白晚饭后会被送回家,后来就不再闹着去了。
忆童年 有父亲的日子最温暖
上山下乡时,我在山区插队。有一次父亲去看我,他过来前拍了电报,但是大雪封山,我没有收到。结果他步行了很久到我插队的深山老林,到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坐了一下又要回去。父亲没有说什么,就说看我挺好的,也就放心了。后来父亲去世时,他的朋友才告诉我,那次看完我回来,父亲心里堵了好久,但是他从来没跟我说过,怕干扰我对生活的判断。
2007年初,我父亲被查出到了癌症晚期,家里非常震动。他生病的时候我经常去陪他,我们在一起会谈很多东西。其中很多就谈到我们小的时候的事情。对他来讲,作为一个父亲,他记忆最深的还是他年轻的时候带这些孩子的记忆。所以,很多记忆是我们的共同回忆,我们在一起非常温暖地回忆这些细节,这些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沉浸很深。后来很多遗忘的东西都回来了,原来不明确的东西,也通过跟父亲的共同回忆知道了。
这段经历也让我萌发了想要把我童年故事写出来的想法,所以就有了《会跳舞的向日葵》这本书。通过这些故事我也在想一个孩子的成长到底需要一些什么东西?一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人而不变成那样的人?我总结有几个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一个人的成长童年美好的情怀比较重要,还有就是信念比较重要,再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比较重要,以及被人包容和包容他人的能力。最后一个是温暖的记忆,如果一个人没有温暖的记忆,可能也会有一些欠缺。
当妈妈 给女儿一件“故事围裙”
父亲对我的教育,也影响到了我对女儿的教育。从小我会给女儿朗读故事,但是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变成了一个电视迷。为了培养她的阅读兴趣,我就和她一起扮演书里的角色,我专门做了一个“故事围裙”,和她一起扮演狼啊、海盗啊,很多逼真的角色。有一阵子为了她,我还专门编了一个叫“调皮的日子”的故事,把她表哥、表弟那些生活中的人物也都编进去,她就有很浓厚的兴趣。那会儿我是口头上说这些故事,有时候第二天接着讲的时候,她就会说:“不对,和昨天的接不上了。”
她小的时候我和她爸爸经常出差,她就会有一个疑惑,是不是自己不重要,为什么爸爸妈妈经常会离开。所以我每次走的时候都会跟她告别,写一张纸条,肯定不会不告而别。等到回来的时候,我就把这一路上的风景和见到的有意思的人都讲给她听,告诉她那些地方长大以后她也可以去,于是她对世界充满了向往,也理解了我的生活方式,不会再有动荡感。
谈教育 让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
女儿在学校学图画课的时候,开始总是画得不好,老师就批评她。我就托朋友从台湾带了有最好看色彩的彩笔回来,女儿用这套笔画出来的画她就会觉得比其他小朋友画得都好看,然后我把她画的画摆在家里。后来她喜欢上了画画,她的画还被儿童博物馆收藏。
学钢琴也是,开始老师发现她曲调记忆力非常好,所以我们才带她去学琴,她自己也喜欢。起初我们三个人一起去老师那里学,很快她就把我们甩下了。我们跟钢琴老师说的是,不要给她布置太多的练习,我们就是想让她从兴趣出发,学到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她在家想练琴就自己练,我们不会逼她。她从四五岁一直学到16岁,也考下了10级。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能着急,把好的东西给孩子就好,孩子不接受的时候可能是途径不对,父母要有眼光找出孩子的长处。
我总喜欢在深夜写作,每次写完我就喜欢走到窗边看看窗外,有时会想起我的父母,以及卧室里安稳睡觉的女儿,这个时候我就会觉得全世界都很安静,没有什么再需要惦记的了。父亲去世以后,我依然会在窗边想起他,在记忆中,我和父亲有很多次分离,这是最后一次,以后再也不会有分离,而他在我记忆中还是活着的。
采写 本报记者 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