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加坡1月6日电 题:抗疫英雄伍连德纪录片英文版无力上马 导演视为“遗作”
作者:周礼婷
“伍连德博士为人类文明的贡献是超乎国界的。他不仅属于中国,属于新加坡,属于马来西亚,属于英国……他是属于全世界的。”因此,做一部精品英文版伍连德博士纪录片奉献给全世界的观众,是电视纪录片《伍连德博士传》总导演、总监制、新加坡亚洲新闻台高级副总裁王丽凤的终极目标。她说,“这部作品,应是我的‘遗作’。”
历史资料令人震撼,顿生急迫感
“2006年9月的一个星期二,从新加坡广播电视前辈冯仲汉先生那里,我平生第一次听说伍连德博士的名字和他的故事……”王丽凤说,当时她很惊讶:何以这样的历史名人今天如此默默无闻!很快,她拜访了伍连德博士的长女伍玉玲。
伍玉玲博士是新加坡资深双语教育家,1926年出生在哈尔滨伍连德博士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鼠疫研究所。今天,她的家可以说就是一座伍连德博士纪念馆。
1995年,伍玉玲女士在新加坡出版了纪念他的父亲的大型图片集英文版《回忆伍连德博士——抗疫斗士》。因为伍连德博士是成立于1915年的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同年,她受邀参加了上海中华医学会举办的80周年纪念活动。
在伍女士家,王丽凤看到那些珍藏,令人震撼。除了历史资料,她还有收藏国际上关于伍连德博士的研究和报道。
“伍女士真是难得的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研究学者。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想知道伍连德博士的人向她打听,她就像个联络站一样,将伍博士当年的资料一个接一个给连系起来。
除了高龄八十的伍玉玲,还有不多的几位如英国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何丙郁教授、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傅世英教授等,他们都已八、九十高龄了,由此,我顿生急迫感,觉得再不把这件事说出来,就对不起历史。我下定决心尽快进行抢救性采访,尽快去中国收集素材。”
做这个纪录片?开始我很犹豫……
王丽凤,新加坡出生,祖籍中国福建惠安。早年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修读大众传播学,主修电视与广播制作,毕业后,留美工作一年,受聘于美国印第安那州独立电视台WTTV,担任技术制作兼电视导演。
之后,她受聘在香港丽的电视担任新闻编导。1981年,她毕业后制作的第一部纪录片《苦日何多》,便获西德柏林国际电视与广播比赛特别奖。此部纪录片也受邀在美国纽约世界电视节展出。1989年,她编导的另一部纪录片《蜂鸟颂—陈瑞献专辑》获亚太广播联盟电视最高荣誉奖。
在新加坡电视界,王丽凤应是纪录片高手。然而这次她却坦言:“拍不拍伍连德,这个决心其实很难下……
他的一生是史诗般的,要做就要做好
伍连德博士是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毕业生。上世纪初在新马社会改革中被誉为“海峡华人三杰”之一。他在中国三十年间,主持创办了20余所医院、检疫院、医学院校,对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防疫、检疫、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和国际科学交流以至医史学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先驱”。尤其1910年,他在中国东北抗疫中创下的业绩,堪称一部英雄史诗,“给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做传记纪录片,要做就要做好,否则不做。”但她顾虑:“伍博士逝世已经半个世纪,用画面来讲故事岂不是难上加难。”
2007年整个上半年,王丽凤在默默准备中。身为高级副总裁,台里业务异常繁重,但她利用一切机会赴中国北京、哈尔滨、上海等地采访,并将伍博士1960年由他的母校剑桥大学出版的670页的英文自传反复精读……
同时她在中国方面也多方尝试寻求合作。如果资金充沛,她很希望一次到位,做成汉英双语版。可是投资——始终没有着落,一筹莫展。
因为这个选题被认为是没有商业利益的。也还因为在中国,几乎没人知道伍连德。
为他们所触动,终下决心开机
其实自2003年春北京经历SARS,在中国,就有人重提伍博士。中国科学院程光胜教授当时在《中国教育报》刊全版《伍连德——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礼露连载于《海内与海外》杂志的《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等,都是大篇幅撰文;曾一智等民间人士2005年起,致力于保护伍连德博士在京故居;2007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士无双伍连德》,在哈尔滨电台和报社联播连载;同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于《光明日报》撰文《纪念伍连德博士归国一百周年》;而伍连德博士创办的哈尔滨医科大学也一直在筹建伍连德纪念馆(已于2008年9月8日开幕)……
知晓然后投入热情宣传伍连德的人都是知识高层,开始超出医史学界。程教授戏称他们这帮人为“伍迷”。
“如果不是他们的触动,事情或许还不知拖到何时。”——王丽凤是指的2007年9月,福建教育出版社编审林冠珍和自由撰稿人礼露为促成伍片,自费赴新考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她们激情讲演,呼吁尽早推出电视纪录片,让珍贵的科学史资料启迪现实,让伍连德精神光耀后人。新加坡主要媒体都对她们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就是这次,我下了决心:必需筹得资金,立即开机!经三番五次地说服,亚洲新闻台节目部决定出资拍摄。制作组同时宣告成立:除了两位新加坡资深纪录片编导黄卓雄和冯璧慧外,还聘请了两位资料研究员加速世界各地的资料收集,其中中国部分的资料研究员由因患SARS与伍连德结下不解之缘的礼露担任。”
每到一处,必有伍迷支持
百年烟云化尘土,抗疫英雄有谁知……
“的确,在今日中国,知道伍连德的人不多,但一旦是知道的,他们的热情总会让我惊讶和感动。他们全力以赴,豪无保留地帮助我。整个过程是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而且充满了研究与考证。如第一集在哈尔滨的拍摄,如果没有热爱文物保护的作家曾一智这位“特别顾问”,真是难以想象怎样来完成。她对哈尔滨历史建筑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她引导下,紧跟着伍博士当年的足迹,镜头一处又一处地跟踪到底。”
王丽凤说到这里,特别提到辽宁省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陆可平,她为提供1911年伍连德博士主持的国际防疫大会方面的内容,翻阅了上百卷历史档案,并且循着文字线索进行田野考察,历尽波折,终于发现和确认了“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大会旧址和伍博士在沈阳创建的一所大型军医院遗址,令那段历史有了生动的镜头。
经各地“伍迷”们的协助与介绍,尘封的历史一点点变得清晰了,图片平面上的伍博士也渐渐立体起来,活动起来,彩色起来。
体会到了当年伍博士有多么艰辛
哈尔滨、沈阳、北京、上海、南京、槟城、吉隆坡、怡保……只有王丽凤自己知道那些日子是怎样度过的。“每天凌晨三四点,我都不在睡觉,深恐资料没办法消化,唯恐有漏,惟恐历史事件和背景交待不清楚。”
王丽凤的工作作风:踏实、坚韧、认真、高效。她总是在拍摄现场一线,亲历亲为。谈到对她的印象,第一集的哈尔滨摄像师伊立平不断赞叹:“很敬业,很敬业,真的,很敬业。”
这是一段摘自王丽凤“导演手记”的内容:2008年1月14日。今天一早五点乘车到双城拍摄,再乘火车回哈尔滨。回到哈尔滨是上午十点多拍摄了开场哈尔滨站一景。这一天是东北最寒冷的一天,零下二十七度!东北人形容这一天“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即使是生长在北方的满族旗人后代的摄影师伊立平也受不了了。我也是在这一天真真正正的感觉冻如刀割。二十多年前在美国,冰天雪地里走路上学心里没有负担,这回就担心工作做不完,感到心如刀割,非常焦虑。心寒脚冻,只有不停地安慰自己——当年伍博士在抗疫最艰难的时候听旱獭的叫声“不怕不怕”。
生长于赤道热带的王丽凤第一次体验到中国东北的冬是怎样一种冷。她现场发回温暖的新加坡手机短信“……我们都冻傻了……现在我体会到了,当年伍博士是多么艰辛!”
遗憾与焦虑,伍片英文版无力上马
2008年4月8日。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多功能厅。
经三个小时的展播,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伍连德博士传》终于落幕。现场,似乎有几秒钟的死寂,尔后突然——掌声响起来……
许多参与这部片子拍摄的人久久不愿离去,而此时,王丽凤最是百感交集。在之前5天,这部中文版三集电视纪录片刚刚在新加坡举办了首映式,并由亚洲新闻台向华语世界联播。
王丽凤导演和她的制作团队无法沉浸在《伍连德博士传》中文版完成的喜悦里。相反,他们一直为片中的缺憾隐隐痛心:因为经费的原因,当时不能赴欧洲等地进行更多重要考察、采访和录制,明明知道那里有关于伍博士和那段历史极具价值的东西。
伍连德电视纪录片中文版的这些缺憾,应该有机会在未来英文版时弥补。可是资金不到位,令英文版计划遥遥无期。
今年3月10日,将是伍连德博士诞辰130周年纪念日;
明年1月21日是伍连德博士逝世50周年纪念日;
后年12月22日是伍连德博士赴中国东北抗疫百年纪念日;
大后年4月3日,是他主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百年纪念日
……
王丽凤相信,她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她还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伍连德博士,并且学习他,宣扬他,纪念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