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郭敬明。 中新社发 赵永亮 摄
在2008年宣布涉足娱乐圈的郭敬明日前正式接受聘书,成为长江出版集团北京中心副总编辑,和出版社副总编辑同职同级。据悉,郭敬明负责主抓青春类图书及杂志体系建设,成为“80后”青年作家中担任出版社社级领导职务的第一人。
当下的中国文坛,郭敬明可谓风光无限。作家富豪榜魁、天娱文学总监、公司董事长……即便同属80后标杆人物的韩寒,也只是个车手作家或作家车手。在郭敬明身上,有多少名声,就会招来多少骂声。对其晋升“副总编辑”一职,网上讨伐声一片,有网友甚至称郭是“所有中国读者的耻辱”。
认同与否,是个人的权力,但情绪化的谩骂或上纲上线的讨伐,则实无必要。笔者并不是要为郭敬明开脱。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文化语境中,郭敬明早已成长为一个文化商人。既是商人,必然会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对写字的郭敬明来说,书的销量正如电影的票房,越大越强,就是大牌大片。郭敬明成为“副总编辑”,不过是消费市场的选择而已。
郭敬明从成名至今,一直争议不断,尤其是“抄袭事件”,几乎已成他身上的多种标签之一。但这一由名利欲望驱使而造成的生命污点,并没遮蔽郭敬明的光芒,甚至还放大了其名人效应。他的小说销量突破了百万,由他主编的《最小说》,单册月销量达70万册。郭敬明本人,自然是名利双收。
基于这样的事实,如果仍旧将郭敬明界定为一个作家,显然过于草率和简单。他展示出了当代中国的图书文化、娱乐业市场化运作比较成功的范式。数年来,郭敬明一直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姻,双方互惠共赢,共同创造财富神话。以郭敬明为代表,青春文学(也包括玄幻、灵异、恐怖、悬疑小说)已经实现流水线生产。在作者的背后,通常都有一个创作团队,从小说选题、内容设计到市场推广等等,均有严密的分工。传统意义上的创作已被分解为多个环节,由多人承担,最终出现在读者手中的图书,实质是在一个个“工厂”里完成本体制作的。市场至上,则是这些图书制造者的终极理念。
很显然,郭敬明在这样的图书生产系统中的种种作为,都不是为文学而文学,只是以文学的美丽名义,做着商业运作的活计。本质上,郭敬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商人。他自然要服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与他的团队一起,生产出消费者最满意的商品,扩张市场版图。而今“副总编辑”加身,不过是为更好地调动他的品牌效应,将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而已。
不必苛求一个文化商人具有高尚的良知操守、道义担当。喜欢郭敬明的书,读读无妨,不喜欢,一笑而过。
刘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