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的寒冬,《人民文学》编辑部里热气腾腾。每天都收到大批读者来信。编辑一一拆阅遴选,忙得不亦乐乎。有些信就是稿件:《一篇别开生面的好作品》,《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写的是我们》,《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众口一词赞赏的是——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新时期文学历程,第一朵报春花就是《班主任》。而这篇小说本身及其出世过程,正可谓那一时期社会心态的历史佐证。当时“四人帮”虽已垮台近一年,但“两个凡是”依然是思想紧箍咒,人们渴望真正的春天到来。一年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早已在国人心中涌动。
诗人兼学者型作家刘心武,及时痛切敏锐感知民众心声。1977年夏他创作了《班主任》,9月21日把该稿直接寄给了我,并随稿附信说明:这回“写的是我所熟悉的生活和我所熟悉的人物”,“写它时,自己是颇激动的。我希望这篇小说能使读者感奋起来”,“冒昧地将此稿直接寄给了您,望原谅”。
我收见后当即阅读,随即给他写了回复。25日又收到他来信,表示:“感谢您对《班主任》的扶植……既然‘题材很好,有现实教育意义’,希望能在您们帮助下修改好,争取同广大读者见面。”从他对我信内容的引述看,我对《班主任》是肯定的,向他提出修改建议,也是为了能够争取发表。
然而编辑部内,对它能否发表,却曾有所争议。作品通过小说组副组长涂光群的“复审”,但在“终审”环节,当班的副主编阅后未能决策,又请一些编辑评议,引发出了不同意见,他便呈请主编最后裁决。10月7日,张光年把有关编辑召集到他家里交换意见,谈了他对《班主任》的观感:
“这篇小说很有修改基础:题材抓得好,不仅是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抓到了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如果处理得更尖锐,会更引起人们的注意……短篇小说要得人心,写矛盾就不要回避尖锐。写矛盾尖锐好,不疼不痒不好。不要怕尖锐,但是要准确。”他还对作品修改,提出了具体意见。
张光年也是从题材及其内涵意义角度肯定这篇小说的,他的具体修改意见,在于“有些地方没有通过形象,迫不及待直接发泄”。刘心武给我的复信里也曾引述:“正如您所指出的,有些地方过于直露,不是诉诸形象…… 我想,只要内容上肯定下来了,改掉这样一些毛病并不困难……”
他本人进行了修改加工。《人民文学》11月号在“短篇小说特辑”头条位置刊出了《班主任》,使之及时“同广大读者见面”,不久便引起了轰动。一篇小说,搅动亿万人心,在我42年编辑生涯中,“空前绝后”。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政治——那时小说等同于政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就在此前一年间,《人民文学》和《文汇报》发出刘心武的《班主任》、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卢新华的《伤痕》。中国命运转折关头,三篇作品振聋发聩,起到了“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的启蒙作用,都可谓思想解放的艺术先声。
31年过去了……顷读2008年12月6日《北京晚报》上马立诚的《刘心武和卢新华:伤痕文学出鞘》,提到“当时担任《人民文学》杂志小说组负责人的涂光群回忆说,编辑部内部对《班主任》形成两种意见。《班主任》的责任编辑崔道怡认为,小说暴露社会阴暗面太尖锐,恐怕不便发表”。
但该文以涂光群回忆为依据,却又使我深感遗憾。据说涂光群曾写过一本书,对我就是类似说法。后见记者的采访报道,说他《力排众议,一手发掘刘心武》(见2005年6月29日《新京报》),说责任编辑认为《班主任》“难以发表”,他则认为“无须大改即可发表……但是,支持我的很少”。
这篇采访还报道了涂光群八十年代初调离《人民文学》的原因:“到1981年底的时候,我就想走了。因为作协领导张光年对作协两个刊物干部的提拔任用,明显向《文艺报》倾斜,《文艺报》原来的人任命了新的编辑部主任、副主任,而《人民文学》只任命了一个副主任,这是有欠公平公正的。”
涂光群对我的贬抑,圈里的人一看便知,但因没有点我的名,我便未予理睬。这次不仅点了我名,而且点了时任副主编的刘剑青之名,说他看稿“没有把握”。而涂光群的自白,更详细又有条理,更富于针对性和前瞻性,更加着力突出强调,是他一人“力排众议,一手发掘”,刘心武才得以被“发掘”。
报刊编辑工作总是一项整体活动,审稿过程的每个环节各有相应职责。责任编辑“初审”,觉得不宜选用,可以一纸退掉。刘心武直接将稿寄我,若不是我“另眼看待”,也无妨简单的回复,而我却迫不及待复信表态,肯定《班主任》“题材很好,有现实意义”,我尽到了“初审”职责。
刘剑青“终审”,并没有轻率决策,在编辑部内广泛征求意见,正是他审慎敬业的表现,令人钦敬。出现不同意见纷争,正是编辑们认真负责、编辑部环境宽松的表现。有些人的担心也是出于好心,无可厚非。因而,任何作品的发出,都是包括持异议者在内刊物整体运作的结果。
若论功过,惟有主编一人承担。1977年,作家协会尚未恢复,张光年出任《人民文学》主编。作协恢复工作后,他出任党组书记,大力促进了文坛回春。他是诗人,是理论家,同时是一位正直正派的领导人。在关键时刻,他最后决策,为《班主任》一锤定音,这才是也应该载入文学史册的。
崔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