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十大文化事件:中国元素令世界瞩目(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2008年度十大文化事件:中国元素令世界瞩目(2)
2009年01月04日 10: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发表评论

  4、《暗算》入选茅奖惹争议

  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领奖台,自1982年首次颁奖以来,茅盾文学奖一直被看做是中国现实主义创作乃至中国文学的一种鼓励与慰藉。长期以来,茅盾文学奖在作家和读者心目中占据着神圣的位置。然而,近年来每在获奖结果公布后,茅盾文学奖都不免被指已经成为各种社会力量、文化力量折中的结果。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折中的关键词便是“市场化”。

  从入围到获奖,麦家的《暗算》一直就充斥着各种猜测和质疑。与其他3部获奖作品相比,《暗算》裹挟着一股市场的锐气冲进了茅盾文学奖。它凭借同名电视剧的巨大影响力,凭借着读者良好的口碑,在本届茅盾文学奖中担当了“搅局者”的角色。不少读者反映,《暗算》似乎更适合评一个中国电视“飞天奖”编剧奖,而不是茅盾文学奖。

  对此,中国作协副主席、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陈建功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文学日益分化为大众文学和所谓的高雅文学两种趋势,而在他看来,这两种趋势对中国文学都是有益的,它们使所谓的高雅文学作家要注意拥有读者,使我们大众文学作家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品位,并非互相排斥。评论家李敬泽则提出,麦家获奖有突破性的意义,“会促进未来文坛的创作面貌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作家陆天明也认为,麦家的《暗算》能够当选,是茅盾文学奖与时俱进的表现。

  无论如何,时间才是最好的文学评委。历史最终会给出答案,哪些作品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即便从没有进入文学奖的视线;历史也会告诉人们,哪本书不过是物质时代的畅销品——哪怕它成功征服过茅盾文学奖。

  5、北师大爆粗口教授折射学界病象

  去年岁末,国家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发表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钟华的文章,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季广茂的《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一书作了严厉批评,指出该书存在“总体架构实与名乖、文题不符”等8个方面的错误,认为该书实实在在的“干货”和“新货”不多,又因该著是“重大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既反映出作者治学态度不够严谨,也说明出版部门在把关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疏漏。季广茂认为钟文是对他学术生命的根本否定,一连在博客上发了13篇文章对钟华及其亲属进行类似“屁眼教授”之类的谩骂,用词之脏,不堪卒读。

  本报率先关注此事,1月30日在本报刊出稿件《学术批评招致谩骂:当下学术批评何以如此难》,敦促季广茂回归理性层面,并就当下学术批评的尊严和伦理底线是如何沦丧的、如何重建正常学术批评氛围等问题进行探讨。奈何季广茂仍旧粗口不绝,2月20日,本报刊发学者肖鹰评论文章《教授岂可“做回畜生”?》和《〈做回畜生〉一文的前前后后》。报道与评论先后被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以及诸多网站首页转载,全国多家媒体随后追踪报道,至此,这一事件进入公共视野。

  进入公共视野的季广茂事件迅速演变为一场“学术界最好玩的八卦”,季广茂事件的文化意义和学术意义被抹杀,但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做一个看客,看一个教授撒泼骂街,确实是“没有比这更无聊的事情了”。

  3月12日,本报刊发学者董健、陈晓明、孟繁华、王彬彬四篇文章,就季广茂事件研讨,学者应该怎么做学问,如何面对批评,甚至如何为人?对重大科研项目是否应有监督和问责?今日学术界充斥着如此之多的低劣著作的根源在哪里?学术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学术评价体系又如何可以不断完善?我们欣慰的看到,随着这四篇文章的推出和被广泛转载,对“季广茂事件”的讨论回归至学术讨论的本源。《南方周末》发文呼应认为,整套来自西方的现代学术讨论规则并没有彻底移民到中国来,而我们原有的那种一看文章就要推断作者“不可告人”的用心与动机的阅读方法却从未离开。

  6、学者杨帆深陷“抄袭门”

  3月26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金仁淑被举报,称其18万字的学术专著《21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有10万字和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德君的博士论文《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研究》雷同。当时,不少人认为金仁淑涉嫌抄袭一事的举报者是商学院教授杨帆。对此,杨帆表示,金仁淑涉嫌抄袭的举报材料是一名法大学生向自己发来的,他作为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便将材料递交到校学风建设委员会。杨帆认为,自己只是“代理举报”。接到举报后,法大学风建设委员会召开了三次会议,基本认定金仁淑抄袭。5月底,金仁淑向法大学风建设委员会举报杨帆一稿多投、剽窃研究生论文、学术著作剽窃等5类问题。学风建设委员会经过两次审议认为,就举报材料来看,杨帆不构成学术剽窃。尽管如此,10月8日,杨帆和金仁淑一起被学校要求“停职检查、听候处理”,期限为两周;10月22日,中国政法大学宣布杨帆停职状态继续。对此,杨帆表示,“捆绑处理在客观上包庇抄袭,打击了举报人……这样就没有人再敢举报坏事了。”11月25日,杨帆复职,但法大表示,目前只是阶段性处理。

  坊间评论认为,金仁淑剽窃,杨帆没剽窃,事实清楚;剽窃的该罚,没剽窃的不该罚,而且处置剽窃得力,还该进行表扬,道理简单。但事实上,学术剽窃的举报人被打击的案例,并不鲜见。据了解,中国政法大学对杨帆与金仁淑处以“捆绑停职检查”的依据之一是“对学校声誉产生损害,这是50年以来没有的”,可见,在校方眼中,学校的面子比查处学术腐败更重要,平息舆论乃第一大事。学术不端行为近年来屡屡被曝光,学术公信力遭遇了舆论的强烈质疑,杨帆深陷“抄袭门”一事,让人在叹息之余也隐隐看到了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赖以寄生的土壤是多么的复杂。

  7、学术之争暴力表达:阎崇年遭遇“掌掴”事件

  10月5日,因在《百家讲坛》上主讲清史而扬名的学者阎崇年,在无锡签售时突然遭一青年男子掌掴,随后,又有一名男子企图冲入签名区,嘴里还大骂“汉奸”“活该”等侮辱性语言。网名“大汉之风”打人的黄姓男子,虽因掌掴阎崇年被当地公安机关处以15日治安拘留,但他声称不后悔,并表示与阎崇年对清史某些学术观点上的不同,是自己出手打人的主要原因,“打他这一巴掌就是要让他为歪曲历史付出代价”。随后,阎崇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我们社会精神的一点悲哀”。

  学术争论缘何升级为暴力冲突?阎崇年的一些观点曾遭到非议,如“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清兵入关掳掠,很难说悲,应该称喜”等。作为在《百家讲坛》上一炮而红的学者,电视为阎崇年赢来盛名,也招致不少争议和骂名。

  近年来,明星学者观点遭遇抵制已不止一次。于丹在北京签售时,一男子身着写有“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的T恤以示抗议;刘心武也遇上过向他叫板的红学专著《刘心武〈红学〉之疑》;纪连海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有婚外情”的观点更被批为“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巩本栋提出,一些明星学者在讲坛上发表“奇谈怪论”,使电视讲坛本来的“授业解惑”,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误人子弟”。一些不太成熟有待商榷的观点,本应在学术圈内先行展开争鸣,但却被急匆匆地直接亮给了大众,误导普通观众;为了增加趣味,有些人直接引用“传说”,而不是正史记载;由于长年研究,偏爱拔高自己的研究对象,间接贬低其他。历史讲究客观公正,但现在的讲坛中,学者主观推测的东西不少。更有评论认为,电视讲坛类节目的猎奇媚俗,板子不能只打在专家学者身上,传媒追求的收视率是其背后更有力的推手。无论如何,如果一味从商业化角度出发,会把讲坛变成“戏说”,违背了这类节目的初衷。

  但诸多学者接受本报采访时一致认为,当众暴力袭击一个70多岁的老人,于情、于理、于法,都是不容许的。杨宪益先生表示,任何人的观点都可能遇到反对者。如果把阎崇年的话当学者的学术发言,反对者就作为学者与之对话、商榷、发表论文反驳,如果把阎崇年当社会公众人物和明星说话,反对者就应该争取让自己的观点更有公众影响力,两者都做不到,就不应该抱怨自己没有跟阎崇年同等的出镜机会,更不应该用突然袭击来伤害一个老人。历史学家吴仰湘更是表示,对学术论争而言,使用暴力手段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被允许的,应该无条件被谴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