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运开幕:中国元素世界瞩目
北京奥运,国人的百年梦想。一般而言,奥运开幕式通常可以展示一个国家的灵魂,而在这场世界关注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征服了世界,中国元素让世界瞩目。
击缶而歌,日晷映射“光阴”;画卷展开,述说中国文化起源与发展,其关键词为造纸术、岩画、陶器和青铜器;毕昇印刷术,身着汉代服饰的官吏在宣读竹简;活体字印刷的表演,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古体“和”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铿锵的京剧锣鼓和悠扬的胡琴共同响起,拉开戏曲表演大幕;“丝绸之路”;《游春图》、《清明上河图》、《大驾卤簿图》、《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乾隆八旬万寿图卷》一一呈现,它们分别来自唐、宋、元、明、清五大朝代,在古典舞的映衬下,再现了古代中国礼仪之邦的盛世气象;《自然》环节表演太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个多小时的文艺表演,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丝绸之路,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到太极拳,中国人把一台“中国元素”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在崛起。
2、“汶川地震”考验国人价值观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前,种种价值观显形,而关于这些种种价值观念的争议,迅速演变为公共文化事件。
6月6日,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发表《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一词,以地震遇难者的口吻,发出了“纵做鬼,也幸福”和“亲历死也足”的感慨,并表达了“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的愿望。这首“鬼词”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作家李钟琴因此愤而宣布退出山东作协,作协主席铁凝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王兆山诗作“不妥并让人遗憾”。评论认为,王兆山诗作是一种政治献媚,缺乏对亡者基本的悲悯和体恤,罔顾逝者家人的悲痛,忽略基本的人本价值和人文关怀。然而,网络、媒体和文学界的一片讨伐之声,也让部分评论发出“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批评意见,但决不能谩骂、侮辱,更不可搞人身攻击,冠以各色大帽子压人”的呼声。
大地震突然袭来时,正在上课的都江堰光亚学校的老师范美忠,对学生喊了一句“地震了”,就第一个从教室跑到了操场。他不以为耻,还坦然地在博客里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声称“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宣称“这或许是我的自我开脱,但我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范美忠的行为和言论广为流播,形成沸沸扬扬的“范跑跑”事件。有人提出,范美忠的行为在道德上是绝对错误的,也有人要批评者扪心自问在那种情境中会不会做出与他一样的举动,认为“范跑跑”被道德绑架。然而更多舆论认为,范美忠扔下学生逃跑本身并不是争议的焦点,而是逃走之后是否会承认那是因为自私和胆怯,会不会声称自己没有义务保护学生,同时“没有一丝道德内疚感”。“每个人不一定都是圣人,但他应该有起码的向善向美之心,承认崇高和伟大。”
大地震中,更有大批像谭千秋一样的老师,为救学生牺牲了自己生命。四川地震固然是场悲剧,但中国人在困难面前所涌现出的大爱精神让国人和世界惊叹,同时也涤清了“中国新一代学生是自私物质主义者”的偏见。
不能视而不见的是,与汶川大地震相关的一些领域的道德问题。如:谁应该为大批垮塌压死师生的“豆腐渣工程”负责?谁应该为汶川大地震时人们的毫无防备负责?
3、300亿“造城冲动”舆论大哗
2008年3月1日,山东省有关领导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高调宣布将在济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并悬赏890万元在全球征集建设方案。这个建设用地面积约110平方公里、辐射300平方公里,号称投资300亿元的规划设想,在接下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引发一百多位政协委员签名反对和公众舆论的广泛质疑。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主席孙淑义在“两会”上发言称,“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经世创举,是传承和延续中华文明的千秋伟业……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和核心道德信仰的东方文化圣城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建议以国家名义设立‘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基金’,把标志城国家纪念功能建筑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国家预算”。
随后的5天内,产生了两项反对提案,一份有115名政协委员参预,另外一份有12名政协委员参预。一个发言招致如此强烈的反对意见,在历次政协中均属罕见。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说,“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仅靠一座城就完成了?”认为“理解不了,接受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认为,试图人为地打造一个所谓的标志城,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这绝对不可能,也没意义,“无非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到这个地方去”。
更多舆论认为,保留原貌其实是对文化和历史遗址最好的保护,而所谓的建造出一个文化圣地,近乎天方夜谭。近几年来,各地政府热衷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本身并不是件坏事。但若这种风气蔓延开来,不仅劳民伤财,更违背了维护文化传统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