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山寨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只是称谓和属性在不断变化而已,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将“永生”。
———朱大可(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敢做、敢试,这是“山寨文化”的一个优秀品质。
———刘军(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副研究员)
“山寨文化”释放了大众的心理诉求,是安抚大众情绪的一剂良药,这样的文化在大众那里更有力量。
———谢玺璋(文艺评论家)
“山寨文化”就是一种“炫”,很热闹很漂亮,但是它是短暂的。
———虞吉(西南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山寨文化”的“功绩”是对时尚、品牌的普及,像电脑病毒一样,疯狂地复制,跟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并不沾边。
———田卉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如果对“山寨”过于宽容,如果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繁荣的土壤,那么创新文化就更加难以生长。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
12月27日,曾引起轰动的“山寨春晚”陡生变故。晚会负责人透露,他已经决定放弃与贵州卫视直播合作的计划,理由是“为了保持晚会的草根本色”。而之前传言貌似台湾艺人周杰伦、跳水名将郭晶晶和美国歌手迈克尔·杰克逊的三位“山寨明星”将亮相央视2009元旦晚会的消息,在12月25日被主办方“一票否决”。
但在重庆,仿造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的建筑依然屹立在牛角沱,被网友戏称为“山寨鸟巢”;沙坪坝区主干道旁的“山寨水立方”建筑也在迎送八方客。
忽如一夜春风来,“山寨文化”遍地开。是耶?非耶?论者各执一词。
“对‘山寨文化’没必要大惊小怪”
“‘山寨文化’是消费文化的一部分,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西南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虞吉认为,在消费时代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特别是电脑和DV的广泛普及,使得创作的门槛不断降低,人们自我表达的欲望增强,于是促成了“山寨文化”的兴起。
“我们的文化生产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大众的才华得不到发挥,意见无法充分表达,只能积压在心底。”文艺评论家谢玺璋说,“‘山寨文化’的兴起给了大众情绪释放的一个出口。”他以“山寨春晚”为例作了说明: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特定的时段,20多年来大年三十晚上牢牢为央视春晚占据,现在大家觉得它的改革步伐迈得不够快,批评也逐渐多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山寨春晚”的设想被提出时,自然能赢来广泛的支持。“尽管在技术制作上难免粗糙,但它释放了大众的心理诉求,是安抚大众情绪的一剂良药,这样的文化在大众那里更有力量,也是文化多元的表现。”谢玺璋说。
虞吉认为,“‘山寨文化’就是一种‘炫’,什么是‘炫’?划燃火柴时能够产生特别耀眼的外焰,很热闹很漂亮,但是它是短暂的。”他举例说,2006年《一个馒头的血案》的风头甚至盖过了电影《无极》本身,但是现在这部“山寨”作品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山寨文化’只是闹一闹而已,它不会从根本上破坏文化生态。”虞吉说,“现在唐诗、宋词虽然难以出现人人吟诵的景象,但它们是文化的‘长明灯’,‘山寨文化’动摇不了这个基础。”
“山寨文化”是不是创新
“山寨文化”自诞生以来,就被同“复制”“抄袭”联系在一起,但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军却有自己的看法:“无可否认,挪用、拼贴是‘山寨文化’的特点之一,但我认为,将已经存在的内容进行新的组合,也应该视为创新的尝试。‘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敢做、敢试,这是‘山寨文化’的一个优秀品质。”他进一步指出,应该好好重视民间力量,把“山寨文化”制作者的智慧集中起来,“这样可以干大事。”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则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人说应当鼓励‘山寨文化’,认为‘山寨’本身也是创新,我看不然。对‘山寨文化’的存在应该理解,一定程度上可以允许,但不能提倡。对它的存在和流行,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否则谁来搞创新?”同时他指出,如果对“山寨”过于宽容,如果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繁荣的土壤,那么创新文化就更加难以生长。
要慎对“山寨文化”的商业气息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朱大可认为,“山寨文化”包含着反讽文化。“以戏谑性模仿来进行价值颠覆、解构和批判,与市场更与利润无关,它只是民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游戏而已。”但他也同时指出,“山寨文化”还包括“盗版文化”,它是以剽窃和模仿作为获取市场利润的基本手法,这是文化原创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对‘盗版文化’应予以否决。”朱大可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田卉群看来,“山寨”的概念从经济领域蔓延到文化领域,使“山寨文化”充满了商业气息。她指出,在古代,艺术是贵族的专利。印刷技术的出现将图画、名著印成书本,这是对知识的一次普及。但“山寨文化”复制的不是经典,而是当下时尚风潮与各种品牌产品,所以它的“功绩”是对时尚、品牌的普及,“像电脑病毒一样,疯狂地复制”,跟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并不沾边。
“‘山寨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最起码要做到两点:不违反法律,不涉及人格侮辱。”虞吉表示。“‘山寨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通过损害他人利益来谋取个人的利益。”刘军说。
能否实现各种文化形态平分秋色
尽管还有很多的争论,但是“山寨”正成为更多的人所宽容的社会现象。“就像网络的出现让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变迁,不能因为有些网站宣扬非法内容我们就要拒绝网络一样。”刘军说,“我们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山寨文化’是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传统与消费时代的必然结合。”朱大可说,“‘山寨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只是称谓和属性在不断变化而已,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将‘永生’。”
在专家们看来,“山寨文化”的存在也将对主流文化产生作用。“‘山寨文化’的勃兴对主流文化是挑战,也是刺激。”谢玺璋说。田卉群也认为,整个文化生态也需要适度的平衡,“就像打击盗版的一个有效策略是科学地定位正版的价格一样。”现在的问题是“山寨文化”受到追捧,而主流文化依然保持着“正襟危坐”的架势。“理想的状态是形成均衡发展,各种文化形态平分秋色,实现多种可能,让观众自己去选择。”田卉群说。
2008年12月15日,各大网站纷纷推出“山寨春晚”讨论专版。得益于互联网的传播,“山寨春晚”近来已经成为老少皆知的热门话题。
中新社发网友言论
“山寨”是经济实惠的代名词。是草根们的生存方式和空间,如果只有阳春白雪,这个世界不是显得太无聊了吗?
——新华网网友
由“山寨风”激起的“山寨文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一个消费阶层的购求趋向或消费观念。它“泛滥”了,肯定不好。什么文化都不能“泛滥”,一“泛滥”,就要走向这种文化的反面。
——人民网网友 岸东
说白了,“山寨文化”只是个娱乐秀和个体的行为艺术,成为一时的点缀足矣,决不能成为主流。
——光明网网友 王呈伟
对于“山寨”版物质产品需要我们理性对待,但对于“山寨文化”产品,我们却完全不妨大度些。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假如主流文化是大餐,天天吃,但也有吃腻的时候,这时作为小菜的“山寨文化”产品端出来,未尝不是一盘刺激我们食欲的好菜。
——搜狐网网友 刘长锋
“山寨文化”的泛滥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和观念,认为发明创造在这个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已经没什么价值和现实意义了,只要有先进的东西出来,“山寨”一把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中国教育新闻网网友 蒋夫尔
“山寨文化”的繁荣,只是一个迷人的幻觉,只是文化原创力萎缩与丧失之下的精神高度迷失。这种文化沉沦,只会变成恶化市场与社会生态的罪魁祸首。请不要让一小片貌似青翠的“山寨”遮蔽了我们的视野。
——搜狐网单士兵博客
本报记者 王国平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