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金牌栏目《百家讲坛》创办于2001年,曾一度创下央视科教频道最高收视纪录的它,似遭遇“七年之痒”,今年9、10两月在频道的排名被曝跌出十名之外。除了收视率下降,节目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一些专家学者和网友列举了《百家讲坛》过度娱乐化、独霸话语权等五宗罪,甚至有部分学者以走上“讲坛”为耻。为此,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和一些专家,他们就此话题各抒己见。
变
“五宗罪”亟待改
对于收视率不佳的报道,《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以央视收视率报告作为证据,斥责相关报道不实。
但不可否认的是《百家讲坛》确实遇到了“瓶颈期”。观众的审美疲劳、网友对霸道观点的不满,专家的屡屡挑错,《百家讲坛》即便不是面临悬崖绝壁,也至少是走到了一条三岔路口前。
对于《百家讲坛》的现状,记者采访了不少观众和网友。他们中的大部分认为,“讲坛”已没有早年那么吸引人了,并归纳出《百家讲坛》存在着节目偏娱乐、解读显浅陋、题材不够新、讲解太枯燥、话语权霸道五大问题。
节目泛娱乐
《百家讲坛》说到底是一个学术类的节目。但是如今的《百家讲坛》被网友诟病的首罪就是过于娱乐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百家讲坛》没有做到探寻文化、科学、社会等知识,没有关注文化和学术的传递,在选题上只关注学术的趣味性这一方面,以偏概全。比如讲历史,就只关注谋略,而忽略了中国历史的大智慧。”
更有网友直言,《百家讲坛》不惜拿主讲人当摇钱树,把他们当作演员,追求娱乐化的剧场效应,本该严谨的《百家讲坛》变成了另一个“超女”。“比如,王立群新解‘凤求凰’,称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追求是‘有预谋地劫财又劫色’。这种庸俗化的视角,无疑是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态。”
解读显浅陋
过度娱乐的代价,就是失去专业性和严谨性。如今的《百家讲坛》被挑出的错误确实不少。顾晓鸣认为,《百家讲坛》另一个大问题是学术不够严谨,甚至错漏百出,误导观众以为于丹讲的就是《论语》的全部,易中天讲的就是《三国》的精髓。
有网友指出,部分开讲人在讲解过程中时常出现常识性谬误,“纪连海在主讲的《正说李莲英》中总结,‘李莲英是时代的产物,他的出现不论是祸还是福,但至少可以证明一点,穷人的孩子也能通过科举、高考之外的其他途径翻身。’”这个结论立即被网友痛批为“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倒退”。
题材太陈旧
有网友总结,《百家讲坛》关键问题是题材老套,为人熟知的就于丹的《论语》、易中天的《品三国》等,翻来覆去就这几个历史人物。
心理学者张结海认为《百家讲坛》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意中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第一股浪潮。“近代中国落后西方,崇洋媚外盛行;但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出现了第一波回潮。《百家讲坛》此时用‘功利’的方式满足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它的视角锁定权术、赚钱、猎奇等关键词,获得了成功。”
但张结海认为,《百家讲坛》的风光不再也正是因为“用功利的方式去挖中国的历史文化已经挖得差不多了。如果继续定位‘历史讲坛’,它近期的前景就不太乐观,需要等待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二次浪潮”。顾晓鸣更直言,《百家讲坛》过分表现“厚黑”,“让学术讲坛成为了老愤青们的发泄地,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就不够干净了。”
讲解太枯燥
《百家讲坛》一个学者在台上讲解的形式,也让一些观众觉得太单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其中最需改变的就是主讲人跟观众的关联方式,“要让双方能够产生共振,有碰撞。”
文化评论家张柠也认为《百家讲坛》的危机来自形式而非内容。“中国文化博大得很,永远没有说完的一天。《百家讲坛》面临的危机是形式的问题。观众要看的是新奇,你就得换件衣服。还是老一套,还是那几个老面孔,大家就不买账了。”
话语权霸道
《百家讲坛》也被批评垄断学术观点,独霸话语权。一家之言的害处在今年显现多次。10月,主讲“清朝十二帝”的阎崇年在无锡签售新书时,遭一名青年男子掌掴。该男子亲属随后坦承,他之所以对阎崇年动武,是因为没有平等的对话权,其多次对阎崇年的部分观点提出的质疑却未得到妥善答复。这难免让人联想到去年3月,于丹在京签售时,一男子身穿写有“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白色T恤,欲与于丹理论,却被保安架出门外。
顾晓鸣教授更直言:“《百家讲坛》其实已变为了‘一家之言’,令观众误以其为真理,加上‘厚黑’,就成了猥琐化了的一家之言了。”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